平凡貌。
1.猶多福。 2.小兒出生滿百日舉行的賀宴。
猶祿米。古代每月供給官員的廩食。《詩·大雅·雲漢》“旱既太甚,散無友紀” 漢 鄭玄 箋:“凶年,祿餼不足,又無賞賜也。” 孔穎達 疏:“散無綱紀者,由祿餼不足;又無賞賜,皆困於飢。” 宋 蘇軾 《薦朱長文札子》:“特賜就差充 蘇州 學教授,非惟祿餼賙養一鄉之善士,實使道義模範彼州之秀民。”
舊稱薪給
以官俸養親。古人認為官俸本為養親之資。 漢 焦贛 《易林·革之觀》:“飛不遠去,法為罔待,祿養未富。”《魏書·辛雄傳》:“﹝ 辛雄 ﹞又為《祿養論》,稱 仲尼 陳五孝,自天子至庶人無致仕之文……以為宜聽祿養,不約其年。” 唐 司空圖 《盧公神道碑》:“祿養之榮,孝敬之美,一時罕及也。” 明 高明 《琵琶記·風木餘恨》:“你今日榮歸故里,光耀祖宗,雖是他生前不能享你的祿養,死後亦得沾你的恩典。” 清 唐孫華 《暮春雜詩》之五:“至今虛祿養,早計失躬耕。”
求取俸祿。
1.館名。 漢 上林苑 中嬪妃所居之館。《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婕妤》:“歷年歲而悼懼兮,閔蕃華之不滋。痛 陽祿 與 柘館 兮,仍襁褓而離災。” 顏師古 注:“ 服虔 曰:‘二館名也,生子此館,皆失之也。’二觀並在 上林 中。”參見“ 柘舘 ”。2.指人的壽命。《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兒不幸陽祿先盡,受罪極重,非齋醮可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僧三世報》:“吾年十八,陽祿終矣,故再投君家為君之子。”
辭去爵祿。《漢書·張安世傳》:“ 安世 以父子封侯,在位太盛,乃辭祿。”《三國志·魏志·田疇傳》:“有司劾 疇 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宜免官加刑。 太祖 重其事,依違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議,世子以 疇 同於 子文 辭祿, 申胥 逃賞,宜勿奪以優其節。” 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夫 魯連 之智,辭祿而不返; 接輿 之賢,行歌而忘歸。”《續資治通鑑·元泰定帝泰定二年》:“冬,十月,戊寅朔, 張珪 歸 保定 上冢,以病辭祿,不允。”
複姓。也作“甪里”。
亦作“祿胙”。猶福祿。《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吾觀 孫 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 前蜀 杜光庭 《洋州宗夔會公本命醮詞》:“蕩滌罪瑕,解除寃債,消平災厄,延續年齡。增祿祚於 南昌 ,落凶衰於北府。” 章炳麟 《訄書·訂孔》:“凡説人事,固不當以祿胙應塞。”
求取利祿。
1.上卿的采邑。《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公與 免餘 邑六十,辭曰:‘唯卿備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祿,亂也。’”2.優厚的爵祿。《後漢書·蔡茂傳》:“極而有禾,人臣之上祿也。”3.指宗廟。 漢 揚雄 《太玄·數》:“九人:一為下人,二為平人,三為進人,四為下祿,五為中祿,六為上祿,七為失志,八為疾瘀,九為極。” 范望 注:“六為陰位,而尊者莫過宗廟,故上祿為宗廟,天子所不敢先也。”
猶祿算。
領受俸祿。指出仕任職。
求取俸祿。《南齊書·樂志》:“《伎録》雲:‘求祿求祿,清白不濁。清白尚可,貪污殺我!’” 唐 皇甫冉 《送田濟之揚州赴選》詩:“家貧不自給,求祿為荒年。” 唐 元稹 《和樂天初授戶曹喜而言志》:“感君求祿意,求祿殊眾人。上以奉顏色,餘以及親賓。”
俸祿。
停發俸祿。
猶俸給。《南齊書·武帝紀》:“諸大夫年秩隆重,祿力殊薄,豈所謂下車惟舊,趨橋敬老。可增俸,詳給見役。”《北齊書·魏收傳》:“﹝ 天保 ﹞四年,除 魏 尹,故優以祿力,專在史閣,不知郡事。”《北史·崔寬傳》:“時官無祿力,唯取給於人, 寬 善撫納,招致禮遺,大有取受,而與之者無恨。”
竊取祿位。亦指竊取祿位之人。
猶鶴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