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乾枯收縮;不豐滿 2.形容文辭等內容貧乏而枯燥 3.上海人叫小癟三的那批角色,也很象我們的黨八股,乾癟得很,樣子十分難看。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方言。被迫屈服、認輸。
1.泄氣;乾癟。如:氣球吹得個頭挺大,但用針一刺就癟窳了。 2.坑,窟窿。
缺了牙齒而顯得凹入的嘴。如: 張婆子 把癟嘴兒一撇,說:“你看這叫什么話呢!”
彆扭。
凹下去
乾而收縮;不豐滿。《水滸傳》第四回:“如今教洒家做了和尚,餓得乾癟了。” 葉紫 《楊七公公過年》:“孩子們……躺在艙板上抱著乾癟了的肚皮哇啦哇啦地哭起來。” 郭小川 《閃耀吧,青春的火光》詩:“生活的重負,使她的皮肉變得乾癟。”
猶困窘。 《官場現形記》第四八回:“ 刁邁彭 自從到省十幾年,一直是走慣上風,從來沒受過這種癟子。”
物體因中空而表面凹下去
乾癟消瘦
瘦削乾癟
見“ 戳壁腳 ”。
形容凹陷或很瘦的樣子
1.方言。對無正當職業而以乞討或偷竊為生的年輕遊民的蔑稱。 瞿秋白 《亂彈·水陸道場》:“撞不好,還是一個‘馬路巡閱使’的小癟三。” 茅盾 《子夜》十六:“馬路上的小癟三,飯可以不吃,香菸屁股一定要抽。”2.用作詈詞或暱稱。
舊時對貧寒落魄之人的蔑稱。
方言。為難;難堪。也寫作“作蹩子”。如:吃完飯要付帳了,沒帶錢,真作癟(蹩)子了!
乾枯消瘦的樣子。
猶言忽閃忽閃。
指說話不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