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報警之煙
1. [signal fire;beacon-fire]: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2. [flames of war]:比喻戰火或戰爭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 2.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烽火。
烽火和煙塵。借指戰亂。 元 宮天挺 《范張雞黍》第一折:“想 高皇 ,想 高皇 ,本亭長,區區 泗水 濱。將諸侯,西入 秦 ,不五年,掃清四海絶烽塵。” 明 高啟 《與劉將軍杜文學晚登西城》詩:“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塵。”《西湖佳話·三台夢跡》:“今天下承平日久,耳不聞兵戈鐵馬之聲,目不觀煙火烽塵之警。”
猶烽火。
1.亦作“ 烽堠 ”。烽火台。《東觀漢記·郭伋傳》:“ 伋 知 盧芳 夙賊,難卒以力制,常嚴烽候,明購賞,以結寇心。”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郵亭一蕭索,烽候各崎嶇。”《明史·劉榮傳》:“請於 金線島 西北 望海堝 築城堡,設烽堠,嚴兵以待。”2.指戰火。 清 高其倬 《和許子遜中秋風雨後看月原韻》:“ 三吳 烽堠靜,弦管自年年。”
1.亦作“邉烽”。 邊疆報警的烽火。 2.指代邊境上的戰事。 3.借指邊疆。
烽火和戰旗。 借指兵事。
指海上警報。 古時邊境有敵入侵時,即舉火煙報警。 明 唐順之 《條陳海防經略事疏》:“國初防海規畫至為精密,百年以來海烽久熄,人情怠玩,因而隳廢。”
設定烽燧,駐兵防守之處。
掌管烽火的官員。
烽堠和營壘。
點燃烽火,逐站相傳,以報敵情。宋 蘇軾 《登州召還議水軍狀》:“自國朝以來常屯重兵,教習水戰,旦暮傳烽以通警急。” 明 陳子龍 《出自薊州門行》:“傳烽始北塞,列戍望南樓。” 清 鮑鉁 《範文貞公祠》詩:“當年 閩 海見傳烽,犀兕空多棄甲重。” 康有為 《登萬里長城》詩:“清時堡堠傳烽靜,出塞山川作勢雄。” 王國維 《觀堂集林·敦煌漢簡跋十三》:“古者傳烽以多少為識,如《墨子·號令》、《雜守》二篇所言,皆以烽之多少示敵之遠近者也。”
烽煙。指戰火。
報警的烽火。驚,通“ 警 ”。
報警的烽火,亦借指戰亂。南朝 梁 任孝恭 《答魏初和移文》:“輒勒緣邊境屯戍,各息烽警。旌旗晝卷,刁斗夜停。”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八:“臣解秩時實無烽警。” 清 姚瑩 《游攬山記》:“及來 廣州 ,值海盜內躪,烽警日聞,足不出者一年。”
邊塞烽煙,在傍晚點燃,以報平安。
古時烽火台白天燒狼糞生煙以報警,因以“烽狼”借指戰火。
1.連延的烽燧。 2.喻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