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因風化而裂散。
見“ 耑勒 ”。
熔融和碎裂。
磨損;碎裂。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六:“至 隋 開皇 六年,遷其石於 長安 ,文字刓泐不可知。” 宋 曾敏行 《獨醒雜誌》卷八:“今人製陶硯……然最佳者不能十年輒敗,至有三五年遂刓泐不可用者。”
銘刻,銘勒。形容永記不忘。
指篆刻。泐,通“ 勒 ”。
指金石銘文殘損不全。
函述。泐,通“ 勒 ”。書寫。
謂石料剝蝕斷裂。 清 葉廷琯 《吹網錄·二礎雲麾碑》:“更數百年,原石且剝泐不可辨。”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守海鹽縣主簿王頊妻墓志銘》:“土人墾地,得石刻一方,字畫不工,而毫無剝泐。”
江河岸邊因水流衝激而形成的坑穴。
猶泐滅。
見“ 摹勒 ”。
謹書。書札用語。如:專此肅泐,敬叩道安!
1.見"端勒"。
1.遍為刻印。2.漫漶壞裂。
倒塌破碎。
1.舊時書信用語。猶手書。 清 薛福成 《答袁戶部書》:“手泐布達,敬頌台安。”參見“ 手書 ”。2.謂親筆書碑勒石。 許地山 《綴網勞蛛·黃昏後》:“那墓碑上不記年月,只刻著‘佳人 關山恆媚 ’,下面一行小字是‘夫 關懷 手泐’。”
指碑文因年久風化而剝蝕消失。 宋 沉遼 《三游山記》:“觀 杜牧之 與 張公子 題名,字頗泐滅。”
損壞。
潭名。 在 江西省 高安縣 洞山 。相傳 唐 代禪宗曹洞宗 良價禪師 與其弟子 本寂 曾居此習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