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光不明;看不清 2.看不分明;沒有鮮明輪廓或細節;勉強看得見 3.在感情或直覺的意義上微微感覺到或覺察到
1.眼睛失明。 2.指樂官。
指愚昧狡詐的人。
迷濛鬱結。
1.迷糊貌。《素問·氣交變大論》:“鬱冒朦昧,心痛暴瘖。”2.愚昧無知。《祖堂集·鏡清和尚》:“學人朦昧,再乞指示。”3.隱瞞真情以圖矇混欺騙;欺騙。《元典章·戶部九·勸農立社事宜》:“若有上年已栽桑果,數目另行具報,卻不得朦昧報充次年數目。” 鄭觀應 《盛世危言·西學》:“蓋總其事者,不精其學,未識師授優劣,課藝高下,往往為人朦昧。”
模糊不明貌。
1.迷惘貌。 2.微明貌。
矇混抵充。
捉迷藏。
用欺騙手段使人相信虛假的事物。 清 林則徐 《曉諭速戒鴉片告示稿》:“惟不許以新槍假土朦混搪塞,倍乾重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雖是他外母代他連懇求帶朦混的求出信來,他卻不爭氣,誤盡了事!” 魯迅 《二心集·“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為什么倒稱‘民族主義’來朦混讀者,那是因為他們自己覺得有時好像 臘丁 民族, 條頓 民族了的緣故。”
矇混冒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二回:“我在旁邊看時,那承攬紙上印就的格式,甚么限月日交貨,甚么不得以低貨朦充等字樣,都是刻就的。”
1.猶蒙昧。 2.微明貌。
1.猶欺瞞。《元典章·兵部三·押運不得稍帶私物》:“其所物貨未知是否進上,一例支破官錢,動搖於民。如此朦蔽上下,俱無可見,至甚未便。”《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三回:“單立出這些名目來,自以為弊絶風清,中間卻不知受了多少朦蔽。”2.遮掩。 聶紺弩 《談雜文》:“好像某種動物,一遇險象,就先設法朦蔽自己的眼睛,或把整個身體都縮到某種地方去。”
見“ 黎檬子 ”。
糊塗蒙昧。
1.昏蒙,昏暗。 2.形容神志恍惚的樣子。
迷糊貌。
同“ 欺矇 ”。 清 夏燮 《中西紀事·江上議款》:“一時清議所及,以為污衊剡章,欺朦天聽,不亦輕朝廷而羞當世哉!”
見“ 灰濛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