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禮冠和禮冠前後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稱
1.有垂旒與黈纊為飾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視聽。 2.借稱帝王。
猶垂旒。帝冕前後垂下的玉串。借指皇帝。
1.皇冕前後的珠串。 常借指帝王。 2.比喻似珠飾冕旒之物。
1.亦作“九斿”。 亦作“九游”。古代旌旗上的九條絲織垂飾。 2.古時官冕上的九串垂珠。 3.星名。
旗子上的彩色飾物。
1.古代帝王貴族冠冕前後的裝飾,以絲繩系玉串而成。2.指帝王。 3.指居侯王之位。
1.冕旒靜止不動。形容帝王態度肅穆專注。 2.代稱帝王。
冠冕前後懸垂的玉飾。借指皇帝面前。語出《孔子家語·入官》:“古者聖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明 李東陽 《吊顏魯公詞》:“如公者狀貌不達於蔽旒,足跡不登於巖廊,而乃身任國紀,義存天常。”
皇帝的代稱。旒,帝冕。
古代旗幟下邊懸垂的飾物。
本指帝王冠冕前後懸垂的玉串。 借指皇帝。
1.亦作“旒旍”。有垂旒的旌旗。 2.指銘旌。
帝王之冠。借指帝王。 唐 無名氏 《梅妃傳》:“憶昔 太液 清波,水光盪浮,笙歌燕賞,陪從宸旒。”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首引》:“幸 子由 申救,遠謫 黃州 ,不久量移 儋耳 ,重拜宸旒。”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笏囊佩袋》:“ 嘉靖 初年, 世宗 升殿,尚寶卿 謝敏行 以故事捧寶逼近宸旒,其佩忽與上佩相糾結,賴中官始得解。”
亦作“ 旌斿 ”。 旌旗。
1.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懸的玉串。《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疾則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 唐 柳宗元 《界圍岩水簾》詩:“忽如朝 玉皇 ,天冕垂前旒。” 宋 曾鞏 《洪範傳》:“人之於視聽,有能察於閭巷之間,米鹽之細,而不知蔽於堂阼之上、治亂之幾者,用其聰明於小且近,故不能無蔽於大且遠也。古之人知其如此,故前旒蔽明,黈纊塞聰。”2.指代帝王。 宋 蘇舜欽 《哭師魯》詩:“予才入冊府,俄作中都囚。飛章立辨雪,危言動前旒。”
旌旗的垂飾。繫結於旌旗之上。喻附屬,附贅。 唐 杜甫 《送樊侍御赴漢中判官》詩:“使者紛星散,王綱尚旒綴。” 仇兆鰲 注:“《詩》:‘為下國綴旒。’注:‘綴,結也;旒,旗之垂者。言天子為諸侯所繫屬,如旗之縿為旒所綴也。’《公羊傳》:‘君若綴旒然。’ 劉琨 《勸進表》:‘國家之危,有若綴旒。’”按:《公羊傳·襄公十六年》作“君若贅旒然”。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七:“本原既得,不獨《蓉渡》為糟粕,即《烏絲》《載酒》亦成旒綴。”
1.借稱帝王。旒為帝王的冕旒,扆為帝王座位後的屏風,故稱。 2.借稱帝位。
指銘旌。
見“ 旒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