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傷貌。
憂世。
哀憐;同情。《孟子·告子上》“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漢 趙岐 注:“不行仁義者,不由路、不求心者也,可哀憫哉!” 唐 陸贄 《誅李希烈後宥淮西將士並授陳仙奇節度詔》:“遐想凋殘,實足哀憫。” 清 蔣士銓 《桂林霜·移帳》:“ 孫 賊是我們的寃家,老爺為何反加哀憫?”《花城》1981年第6期:“只有在為社會創造財富中,被社會或自然的罪惡力量殘害而夭折的人……才值得人們哀憫灑淚。”
1.謂隱居不得志而憂傷。《楚辭·嚴忌<哀時命>》:“然隱憫而不達兮,獨徙倚而彷徉。” 王逸 注:“言己隱身山澤,內自憫傷。”2.憂嘆貌。《文選·顏延之<北使洛>詩》:“隱憫徒御悲,威遲良馬煩。” 呂向 注:“隱憫,憂嘆貌。” 清 方苞 《<左華露遺文>序》:“吾妹不食經旬,既而以姑老,義不得死,隱憫至今十餘年。”
見“ 憂閔 ”。
哀傷而同情
1.憂慮哀傷。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六年大計》:“錮人明時,誠可憫惜。”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 長吉 不世才, 韓吏部 勇之以‘風檣陣馬’,古之以‘瓦棺篆鼎’,虛幻之以‘鯨鼇鬼神不可測’,乃破錦囊,心血止,動太夫人憫惜。”2.哀憐痛惜。 郭沫若 《沸羹集·序<不朽的人民>》:“但人們的拜物神教性的孑遺,竟往往使疾病、醜惡、一切不正常的東西都被圖騰化了起來,實在是最不合理的,最可憫惜的事。”
憐憫。
因憂傷而沉默。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賦》:“既而悄愴成憂,憫默自憐。” 唐 白居易 《琵琶引》序:“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默。” 元 宮天挺 《范張雞黍》楔子:“聚首數年餘,今日個臨岐歸去,情憫默,意躊躕。”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一》:“獵者曰:‘邂逅相遇,便成佳偶,世無此便宜事。事太便宜,必有不便宜者存……爾二人宜自恨,亦何恨於狐?’二人乃憫默而止。”
指父母之喪。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下》:“天子策命 曹操 為公曰:‘朕以不德,少遭憫凶。’”《隋書·恭帝紀》:“襁褓之歲,夙遭憫凶。” 唐 王維 《哭祖六自虛》詩:“憫凶纔稚齒,羸疾至中年。”亦泛指喪亡。 宋 蘇軾 《思子台賦》:“弔 漢武 之暴怒兮,悼 戾園 之憫凶。”
憂傷嘆息。
哀痛。
愛惜憐憫。
1.憂慮嘆息。 2.猶哀憐。
見“ 慈愍 ”。
憐恤貧苦的人。
深切同情。
憐恤體諒。
憐憫寬宥。
哀憐;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