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怒。
惱怒的臉色:面有~。
怨惡。
憤怒的神色。
心中不快而生氣。
猶慍怒。 唐 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詩序》:“儒有 秦公 緒 者……七年春,始與予遇於 南徐,白頭初命,色無慍怍。”
人體腋下惡臭。俗稱狐臭。唐 崔令欽《教坊記》:“范漢 女大娘子,亦是竿木家。開元 二十一年出內,有姿媚,而微慍羝。”明 陶宗儀《輟耕錄·慍羝》:“慍羝,謂腋氣也。”
猶積憤。
忿怒。
怨恨;憤怒。
憂鬱不舒貌。
消除怨怒。語出《孔子家語·辯樂解》:“昔者 舜 彈五絃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唐 張九齡《恩賜樂遊園宴應制》詩:“晞陽人似露,解慍物從風。”清 袁枚《答某明府書》:“足下解慍處甚多,其速往可也。”何啟 胡禮恆《新政論議》:“公平布則郅治可期,有阜財解慍之風,無敢怒難言之隱也。”
憂鬱惱怒。
不氣憤;不怨恨。
溫和的風可消除心頭的煩惱。
慍:發怒,生氣。形容性格溫和,不生氣。
指說話做事態度適中,分寸得當。
薰風:和風;慍:惱怒怨恨。 溫和的風可以消除心中的煩惱,使人心情舒暢。
臉上露出怨怒的神色。
語出《孔子家語·辯樂解》:“昔者 舜 彈五絃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後因以“阜財解慍”為民安物阜,天下大治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