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慚愧而心服。 2.謂對人佩服,自愧不如。
羞愧。
亦作“ 愧慚 ”。慚愧。《韓詩外傳》卷九:“ 田子 愧慙走出,造朝還金,退請就獄。”《東周列國志》第三一回:“ 惠公 方才曉得 穆姬 用情,愧慚無地。”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她是非常愧慚,很悔從前不學好這針線。”
猶廉恥。
羞慚。
慚愧和畏懼。語出《詩·小雅·何人斯》:“不愧於人,不畏於天。” 南朝 梁 沉約 《彈王源》:“明目腆顏,曾無愧畏。” 唐 孫樵 《刻武侯碑陰》:“洎受社稷寄,擅刑賞柄,曾心不愧畏。”
自愧不如的感想(感愧不已)
害羞。
因羞愧而自恨
謂使之深深感到慚愧。《新唐書·隴西公博義傳》:“各賜市書絹二百疋,以愧切之。”
羞慚憂傷。
慚愧。《宋書·張暢傳》:“ 道民 忝為城主,而損威延寇,其為愧恧,亦已深矣。” 宋 司馬光 《為龐相公讓官表》:“是用夙宵愧恧,寤寐兢憂。” 清 鄭燮 《雍正十年杭州韜光庵中寄舍弟墨》:“恐明與之,反多一番形跡,增一番愧恧。” 魯迅 《彷徨·傷逝》:“後來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
慚愧
羞恥。《書·說命下》:“其心愧恥,若撻於市。” 唐 韓愈 《答竇秀才書》:“足下之能,足以自奮, 愈 之所有,如前所陳,是以臨事愧恥而不敢答也。” 宋 蘇轍 《<孟子>解》:“人之為不善也皆有愧恥不安之心。”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懲淫》:“頃刻心下清醒,愧恥無以自容。”
羞慚畏懼。
憂傷或憂慮而且羞愧。
猶恥笑。
慚愧懊悔。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聞吾此説,初大驚駭,其後尋愧悔焉。”《資治通鑑·隋文帝仁壽二年》:“今者自新之路永絶,愧悔之心莫見,豈不哀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封三娘》:“逾年,生鄉、會果捷,官翰林,投刺謁 范公 ,公愧悔不見。” 柳青 《狠透鐵》:“他媽好歹沒吱聲,只是愧悔地笑著。”
慚愧為難。
羞慚驚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