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恐而眷戀。
驚惶,驚慌。敬,通“ 驚 ”。
猶惶恐。
亦作“ 惶駴 ”。驚駭。
惶恐畏縮。
驚恐。
惶恐窘迫;緊張而困窘
惶恐戒懼。
動盪不安。 清 魏源 《戶部左侍郎提督江蘇學政周公神道碑銘》:“方獄事之起,始以 江西 客民之獷橫,繼以 湖 民之報復,大吏不善鎮撫,以致閉城罷市,械鬭兼旬,人心洶惶,幾激大變。”
惶恐焦急。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一》:“陛下至性殊常,哀毀之甚,臣等不勝惶灼,伏望為宗廟社稷,割哀強食。” 唐 蕭倣 《蘄州謝上表》:“臣謬掌貢闈,果茲敗失……每自咎而惶灼。”《資治通鑑·齊武帝永明八年》:“羣下惶灼,莫知所言。”
迷惑惶恐。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神泰逢》:“天氣是動, 孔甲 迷惶。” 茅盾 《子夜》十二:“靠在藤椅背上的 吳少奶奶 仰臉迷惶地望著天空的星。” 茅盾 《青年苦悶的分析》:“你為此審慎,為此迷惶,為此而痛感生命之力無從發泄,而感苦悶。”
亦作“疎惶”。猶言惶恐不安。
恐懼不安。
亦作“ 惶栗 ”。恐懼。 唐 康駢 《劇談錄·田膨郎》:“內官惶慄謝罪。” 柔石 《夜底怪眼》:“ 萊托娜 用同一種深黑色葬衣,沒界限地披著城內城外--披在怒號不平的海潮上,也披上人心惶栗而不敢做聲的寶城。”
驚慌不安,形容人匆忙煩惱的樣子
恐懼沮喪。
惶恐著急。
驚懼惶恐。
惶恐
羞愧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