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 五矹 ”。
山聳立貌。元 吳宜甫 《內齋》詩:“ 龜山 屼屼千年在,道脈綿綿一氣春。”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四》:“又四里,過 龍馬山 ,屼屼北透,橫亘大山之南。”
峻峭突兀。
突兀。
同“ 崒兀 ”。亦作“崪屼”。 宋 邵雍 《大筆吟》:“鸞鳳翱翔,龍蛇盤屈,春葩暄妍,秋山崪屼。”
聳立貌。
見“ 突兀 ”。
亦作“ 屹兀 ”。峭拔;險峻。
1.亦作“峍兀”。 高聳。 2.引申為奇特。
1.形容高下顛簸。2.形容文字奇崛。 3.高峻的山。
1.山高聳貌。 2.顛簸貌。 3.引申為顫抖。
形容高而險。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 赤城 漸微沒,孤嶼前嶢屼。” 清 黃景仁 《夾石》詩:“承平既有年,空此鎮嶢屼。”
如山峰般穩固挺立。
高陡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