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杖與鞋子。古禮,五十歲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脫於戶外,為尊敬長輩,長者可先入室,後脫鞋。 2.對老者、尊者的敬稱。 3.拄杖漫步。
芒鞋。 宋 蘇軾 《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次韻》:“幽人行未已,草露溼芒屨。” 明 王守仁 《龍潭夜坐》詩:“草露不辭芒屨溼,松風偏與葛衣輕。” 清 吳偉業 《贈同年嘉定王進士》詩之二:“彊飯卻扶芒屨健,高歌脫帽酒杯狂。”參見“ 芒鞋 ”。
指古代帝王及王后所穿的黃色的鞋子。
織屨緝麻。
漢 賈誼 《新書·諭誠》:“昔 楚昭王 與 吳 人戰, 楚 軍敗, 昭王 走,屨決,背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復鏇取屨。及至於 隋 ,左右問曰:‘王何曾惜一踦屨乎?’ 昭王 曰:‘ 楚國 雖貧,豈愛一踦屨哉?思與偕反也。’自是之後, 楚國 之俗無相棄者。”後因以“弊屨”喻不可輕棄之故舊。
猶攝足。踮起足走路,表示敬肅。
古人居喪所穿的一種草鞋。
皮靴;皮鞋。
亦作“蕳屨”。菅草所編之履。
見“ 屨舃 ”。
古代鞋的一種。鞋端飾有絛制之鼻。
古人席地而坐,脫鞋於側。還屨,謂轉動鞋履。這是倦客時的一種動作。
見“ 冠履 ”。
草鞋。
1.古代帝王賜予命夫、命婦的單底鞋。 2.指帝王賜屨於命夫、命婦。
單只的鞋。
無采飾的鞋子。古代居喪兩年後所穿。《周禮·天官·屨人》:“屨人掌王及後之服屨,為赤舃、黑舃、赤繶、黃繶、青句、素屨、葛屨。” 鄭玄 注:“素屨者,非純吉,有凶去飾者。” 賈公彥 疏:“素屨者,大祥時所服,去飾也。”
無裝飾的鞋子。
亦作“踴屨”。《左傳·昭公三年》:“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對曰:‘既利之,敢不識乎?’公曰:‘何貴何賤?’於是 景公 繁於刑,有鬻踴者。故對曰:‘踴貴屨賤。’”後因以“踴屨”指用刑濫酷。 唐 羅隱 《讒書·市賦》:“始先生以踴屨之譏革寡人之非,今先生以交易進退祛寡人之蒙昧。”
用粗麻繩編成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