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嗦。 老舍 《趙子曰》第二二:“ 莫大年 臉也是雪白,哆哩哆嗦的說:‘快走!’” 孫犁 《白洋淀紀事·像片》:“我們哆哩哆嗦在那裡照像,他們站在後面拿槍刺逼著哩!”
形容低聲說話。
1.象聲詞。形容大聲說話。
象聲詞。
象聲詞。擬含糊的語音。
象聲詞。 歐陽予倩 《孔雀東南飛》第七場:“我母親就常常罵我,說我講起話來劈里啪啦好象打算盤。”《小說選刊》1981年第6期:“腦袋裡嗡嗡地,儘是大會場上劈哩啪啦的掌聲。”
象聲詞。《金瓶梅詞話》第十八回:“你只顧嘴頭子嗶哩礴喇的。”
形容嚷嚷聲或說的話別人聽不懂。
清 代 廓爾喀 舞者所用的一種樂器名。以銅鈴五十枚為一串,每人兩串,各繫於股,舞時騰踔出聲。
方言。言語絮叨。滬劇《羅漢錢》第一幕第一場:“聽 五嬸 嚕哩嚕囌說一陣,不由我心裡暗思忖。”
象聲詞。形容物體連續落地聲。
1.象聲詞。多形容喧嚷聲。《小說選刊》1981年第7期:“青年們嗚哩哇啦,列舉了一河灘事實。”2.形容聽不明白的話語。如:他嗚哩哇啦講了一通,我們也不知他說了些什么。
見“ 囉里囉唆 ”。
形容大聲說話聲
形容吵嚷聲或說話聲。
方言。各個角落。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要是往年祖老太爺做壽的時候……嘰哩旮旯兒滿世界都是壽桃,壽麵,紅壽帳子。”
信口哼唱聲。
象聲詞。形容大聲說話。
形容雜亂的說笑聲。《人民文學》1981年第10期:“‘戲台子’擺在庭院間那個低矮的圓形石桌上,人們將它團團圍了,細觀細看,嘖兒嘖兒地嘆呀,贊呀,嘰哩嘎啦地說呀,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