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常的災禍。《左傳·僖公十四年》:“期年,將有大咎,幾亡國。”《國語·晉語八》:“非死逮之,必有大咎。” 韋昭 注:“非常之禍。”2.大的過錯。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察下情》:“僕曰:‘汝數年無大咎,吾亦入京面聖,以為汝先容地。’”
抱愧,自感有對不起人的地方。
罪責;罪過
不祥之語。
反省過失。《舊唐書·太宗紀下》:“﹝ 貞觀 十五年六月﹞己酉,有星孛於太微,犯郎位。丙辰,停封 泰山 ,避正殿以思咎,命尚食減膳。”《宋史·蘇軾傳》:“﹝ 神宗 ﹞手扎移 軾 汝州 ,有曰:‘ 蘇軾 黜居思咎,閲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仕宦譴歸服飾》:“比來聞朝士得譴斥削者,皆小帽青衣。雖曰貶損思咎之意,恐未妥。”
歸罪。《左傳·桓公十八年》:“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 晉 潘岳 《西征賦》:“扞矢言而不納,反推怨以歸咎。” 宋 蘇軾 《灩澦堆賦》:“凡覆舟者,皆歸咎於此石。” 魯迅 《墳·我之節烈觀》:“歷史上亡國敗家的原因,每每歸咎女子。”
過失的報應;災禍應驗。《書·洪範》:“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 蔡沉 集傳:“某事失,則某咎徵應。”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下》:“懼羣臣奢泰,昬迷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徵。” 唐 李邕 《贈歙州刺史葉公神道碑》:“入自臥內,問以咎徵。” 嚴復 《<原富>按語》:“閲今而考古,格物而致知,必求真實而後已者……夫非妖祥咎徵之謂也。”
災禍的徵兆。《魏書·天象志一》:“日月五星,象之著者。變常舛度,徵咎隨焉。” 唐 孟棨 《本事詩》有“徵咎”篇。
1.過錯;禍殃。《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庶望上遵策戒,下免悔咎。” 宋 曾鞏 《與王深甫書》:“顧初至時遇在勢者橫逆,又議法數不合,常恐不免於構陷……今在勢者已更,幸自免於悔咎。”2.追悔前非。 宋 蘇轍 《為兄軾下獄上書》:“ 軾 感荷恩貸,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復有所為。”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禮部·議革張浚祀》:“ 朱晦翁 晚年深自悔咎,輕信其子 張拭 家稿,遽草行狀,以致天下不言。”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李生孝友》:“父深自悔咎,垂淚而瞑。”
指雙親中一方喪亡的不幸之事。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相及齠齒,並罹偏咎。” 李公煥 箋注:“ 靖節 年三十七,母 孟氏 卒,是偏咎為失怙也。”參見“ 偏侍 ”、“ 偏孤 ”。
猶通病。
災禍的垂戒。
禍殃。
把過失歸於自己
責究罪過。
對罪過的懲罰。
1.歸咎,詆毀。 2.猶咎悔。
1.責備。 2.罪責;罪過。
猶罪過;災禍。
推諉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