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wallow and spit;take in and send out in large quantities]:吞入吐出,比喻大量進出這個港口一年可吞吐三千萬噸貨物2. [mince the word]:形容言語文章條理不清,意思含糊吞吐其詞
指言語應對
咬字;指唱曲或說白中按正確或傳統的音讀出字的發音
1.呼出氣 2.發泄委屈或怨恨而覺得舒暢 3.語音上的送氣
指棉桃熟裂,露出的白色棉絮
1.暢所欲言,詳盡傾訴 2.全部嘔吐出來
從口裡吐出
又吐又瀉
[style and manner of conversation] 談吐的言辭;談吐莫小視他年紀輕輕,但青年才俊,吐屬也極高雅
病證名。指內臟出的血從嘴裡吐出,無嘔聲,也無咳聲。包括呼吸道及上消化道出血
唾液,口水
說出實情或真心話
噴射出來
飲食、痰涎從胃中上涌,自口而出。古代文獻多以有聲無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物有聲為嘔。現一般不區分,而將有聲無物者,稱為乾嘔
抽穗。稻、麥、高粱等禾本科植物的穗由捲起筒狀的葉子裡露出來
現出綠色
孕婦在妊娠初期食慾異常、噁心、嘔吐的現象
金 人的束帶。用金玉或犀象骨角等製成。
傾吐;訴說
1.見“ 吐哺 ”。2.吐出嘴裡食物。《漢書·高帝紀上》:“ 漢王 輟飯吐哺,曰:‘豎儒幾敗乃公事!’” 顏師古 注:“哺,口中所含食也。” 宋 洪邁 《夷堅甲志·資州鶴》:“﹝ 何 ﹞嘗蔭大木下,望其顛紅鶴巢甚大,數雛啾啾然。已而其母歸,方憩枝上,銜食向巢立, 何生 彍弩射之,中其腹。勢且墜,猶忍死引頸吐哺飼其子,乃墜地。”3.亦作“ 吐餔 ”。極言殷勤待士。《後漢書·馬援傳》:“天下雄雌未定, 公孫 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 宋 蘇轍 《元祐七年生日謝表》:“躬 周公 吐餔之勞,服 大禹 惡酒之戒。” 明 吾邱瑞 《運甓記·諸賢渡江》:“小生輩雖無遠略,願執鞭弭,況今 瑯琊王 尊禮賢豪, 王茂弘 吐哺下士。”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黃陶庵集外詩》:“臥薪天子正焦勞,吐哺宰臣方怵惕。”參見“ 吐哺握髮 ”。4.魚名。 明 馮時可 《雨航雜錄》卷下:“吐哺魚,名土附,以其附土而行也。或曰:食物嚼而吐之,故名吐哺。”參見“ 土附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