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聲詞。
見“ 熚熚烞烞 ”。
亦作“刼剝”。猶掠奪。《太平廣記》卷三七六引 唐 李亢 《獨異志·邵進》:“ 唐 大曆 元年, 周智光 為 華州 刺史,刼剝行侶,鏇欲謀反。”
搜刮劫奪。
謂革職之辱。
損傷。
受侵蝕而模糊不清。
革職治罪。《舊唐書·安祿山傳》:“及長,解六蕃語,為互市牙郎。二十年, 張守珪 為 幽州 節度, 祿山 盜羊事覺, 守珪 剝坐,欲棒殺之。”
猶剖殺。
1.拔光弄淨。 2.脫光;裸露。
脫落損壞。
形容寒冷透涼之狀。
1.殘害剝奪。 2.殘缺剝蝕。
猶摧殘。
1.盤剝掠奪 2.強制奪去;依法取消
刺傷。
猶批評,指摘。
剖體剝皮。
敲詐剝削。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原君》:“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四回:“ 安徽 百姓窮,禁得住幾回敲剝!”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五章第一節:“這些九姓胡對東西方貿易的大利當然看得眼紅,他們……獲利總是極厚,厚利的來源主要是敲剝 唐 人。”
殺死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