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原文注釋譯文,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賞析作者岑參簡介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

[作者] 岑參   [朝代] 唐代

聞說輪台路,連年見雪飛。

春風曾不到,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譯文

聽說通往輪台的路上,連年都可以看到雪飛。
春風從未到過那裡,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無邊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蒼的山嶺只是過了武威。
為王事盡力豈敢說路遠,只希望能從夢中返歸。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註釋

⑴臨洮:即洮州,唐時與吐蕃接界,在今甘肅臨潭西。一說指臨洮軍,駐狄道(今甘肅臨洮縣)。北庭:唐六都護府之一,治所為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
⑵輪台:庭州屬縣.在今新疆烏魯木齊。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⑶連年:接連多年。一作“年年”。唐鄭遂初《別離怨》:“盪子戍遼東,連年信不通。”
⑷曾(zēng):竟,竟然。一作“長”。
⑸應:一作“來”。
⑹疏勒:地名,唐時安西四鎮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⑺武威:地名,今屬甘肅省。
⑻“勤王”句:一作“不敢道遠思”。勤王:謂盡力於王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賞析

此詩所寫,都是回應其他人的關心和慰問。詩題“發臨洮將赴北庭”,因而詩中所敘述,也是臨洮至北庭沿途景物。開頭“聞說”者,則說明此行輪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著和安西有對比:自然方面,春風不到,連年雪飛;人事方面,漢使應稀。此次雖是作者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還是第一次,所以憑傳聞寫出輪台的寒冷與荒涼,但是調子並不低沉。
從“連年見雪飛”至“青山過武威”寫景,但詩人並沒有直接說環境多么寒冷和惡劣,而是通過描寫春風不來、人少、植被稀疏來襯托北庭連年見雪飛的苦寒的惡劣環境。“連年見雪飛”寫氣候之寒冷,“春風曾不到”寫其荒涼,“白草通疏勒”寫其蕭瑟,“漢使亦應稀”寫其地距中原之遙遠,揭示出西域戍邊的艱苦性。
尾聯在內容情感上起到了點染和升華的作用,全面地抒發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勤王敢道遠”就是指要竭盡全力報效祖國,而“私向夢中歸”表達了詩人想念家鄉,想和親人團聚的情感。這兩句其實是回答別人“勤王道路遠,家鄉何時歸”的關懷,寫得很有創意,把忠君報國之志和思念故鄉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結構上點明了詩歌主旨,升華了主題,言簡義豐,言有盡而意無窮。
全詩從“聞說”落筆,極寫通往輪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邊地風物,以抒發詩人不辭路途遙遠艱苦,盡力國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作者岑參簡介

岑參

岑參(cén shēn)(約715年—770年),漢族,南陽新野(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10歲左右父親去世,家境日趨困頓。他從兄屬學,九歲屬文。十五歲山居嵩穎,刻苦學習,遍讀經史,奠定學業基礎。20歲至長安(今陝西西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今河南洛陽),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及第前曾作《感舊賦》,敘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回長安,與李白、杜甫、高適等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深受啟迪。十三載,又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於“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謫虢州長史。後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罷官後,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歲。岑參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像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現存詩403首,七十多首邊塞詩,另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銘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