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苜蓿峰寄家人原文注釋譯文,題苜蓿峰寄家人賞析作者岑參簡介

題苜蓿峰寄家人

[作者] 岑參   [朝代] 唐代

苜蓿峰邊逢立春,胡蘆河上淚沾巾。
閨中只是空相憶,不見沙場愁殺人。


標籤: 書信 思念 家人

《題苜蓿峰寄家人》賞析

這首詩實際上是寫給親人的一封書信,表達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詩的前兩句照應題目“題苜蓿峰”從首宿峰寫起。春天又來到苜蓿峰、胡蘆河上。眼望邊地景物,詩人不由淚下沾巾。開始就點出邊地、點出季節。“逢”,實則是“又逢”,這就強調了置身邊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蘆河”說的都是邊地,上下兩句以互文句式作反覆說明,不僅點明地點,而且它們本身又是異地景物,從而強調了與“家人”相去之遠。這一切正是觸動詩人感情的契機。“淚沾巾”這一形象性的活動便概括了此時此地詩人的心情。至於“淚沾巾”的原因,則由下兩句來具體寫。格調是沉重的。
詩的後兩句照應題目“寄家人”寫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樣思念征人,卻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會知道沙場之上又是怎樣地令人愁腸欲斷呢?這裡作者沒有直接去寫自己思念“家人”,卻去寫“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難以排遣;“空”,又有憑空之意,叫思念也難知沙場征人之苦。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憐惜,也就襯託了詩人思念之苦,較之一般寫家人億征人更為深切。詩人之所以“愁”,是由於沙場征戰之苦,是由於家人思念之苦,“淚沾巾”的原因在這裡也就得到了回答。身為征人的詩人理解“家人”,同時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關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詩語言樸質自然,感情真摯深切,格調蒼涼沉重,先從自己思念“家人”寫開去,又從“家人”思念自己寫攏來,結構迴環,語意深長,很好地傳達了詩人愁腸百轉的心情。

《題苜蓿峰寄家人》作者岑參簡介

岑參

岑參(cén shēn)(約715年—770年),漢族,南陽新野(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10歲左右父親去世,家境日趨困頓。他從兄屬學,九歲屬文。十五歲山居嵩穎,刻苦學習,遍讀經史,奠定學業基礎。20歲至長安(今陝西西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今河南洛陽),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及第前曾作《感舊賦》,敘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回長安,與李白、杜甫、高適等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深受啟迪。十三載,又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於“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謫虢州長史。後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罷官後,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歲。岑參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像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現存詩403首,七十多首邊塞詩,另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銘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