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思五首·其四原文注釋譯文,離思五首·其四賞析作者元稹簡介

離思五首·其四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標籤: 悼亡 愛情 哲理 目的 情感 其他

《離思五首·其四》譯文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
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離思五首·其四》註釋

①曾經:曾經到臨。經:經臨,經過。
②難為:這裡指“不足為顧”“不值得一觀”的意思。
③除卻:除了,離開。這句意思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此句與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一段戀情。
④取次:草草,倉促,隨意。這裡是“匆匆經過”“倉促經過”或“漫不經心地路過”的樣子。不應解釋為“按次序走過”。例:宋陸游《秋暑夜興》:“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別》曲:“腸斷處,取次作別離。”
⑤花叢:這裡並非指自然界的花叢,乃借喻美貌女子眾多的地方,暗指青樓妓館。
⑥半緣:此指“一半是因為……”。
⑦修道:指修煉道家之術。此處闡明的是修道之人講究清心寡欲。
⑧君:此指曾經心儀的戀人。

《離思五首·其四》賞析

賞析一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于海”比喻“游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像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裡為什么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了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鏇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賞析二

此為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運用“索物以托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于海”比喻“游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象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裡為什么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了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鏇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離思五首·其四》作者元稹簡介

元稹

元稹(779 -831),字微之,河南府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唐朝宰相、著名詩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孫,父元寬,母鄭氏。元稹聰明機智過人,年少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但是在政治上並不得意,元稹雖然一度官至宰相,卻在覬覦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劃下被貶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節度使等職。死後追贈尚書右僕射。 元稹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名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

元稹的其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