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綠楊堤原文注釋譯文,祝英台近·綠楊堤賞析作者辛棄疾簡介

祝英台近·綠楊堤

[作者] 辛棄疾   [朝代] 宋代

綠楊堤,青草渡。花片水流去。百舌聲中,喚起海棠睡。斷腸幾點愁紅,啼痕猶在,多應怨、夜來風雨。

別情苦。馬蹄踏遍長亭,歸期又成誤。簾卷青樓,回首在何處。畫梁燕子雙雙,能言能語,不解說、相思一句。

《祝英台近·綠楊堤》賞析

本詞恰似上篇《祝英台近》的姐妹篇。一代青樓女子立言,思客外遊子;一代客外遊子立言,念青樓舊侶。兩詞構思也極相仿,由此推知,前詞必無寄託。上片寫流水落花春去。起筆人在堤岸渡口,暗寓思歸之意,以下傷春情懷皆由“斷腸”、“愁紅”、“啼痕”、“應怨”等字面透出。下片明寫思歸懷人,意分三層:歸期又誤;青樓不見;怨及雙燕。此詞與上篇並讀,正是“閨中風暖,陌上草薰”(江淹《別賦》)兩地相思之意。

《祝英台近·綠楊堤》作者辛棄疾簡介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