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辭·王昭君原文注釋譯文,相和歌辭·王昭君賞析作者儲光羲簡介

相和歌辭·王昭君

[作者] 儲光羲   [朝代] 唐代

日暮驚沙亂雪飛,傍人相勸易羅衣。

強來前帳看歌舞,共待單于夜獵歸。

《相和歌辭·王昭君》賞析

王昭君出塞和親,對於她個人來講,是個悲劇,遠嫁異域,夫死從子;而從國家來講,無疑是大好事,帶來國泰民安、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歷代歌詠王昭君的詩很多,有哀怨型的,如杜甫的《詠懷古蹟五首》之三:“……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有艷羨型的,如唐代王睿《解昭君》:“莫怨工人醜畫身,莫嫌明主遣和親。當時若不嫁胡虜,只是宮中一舞人”;有論功型的,如郭潤玉《明妃》:“漫道黃金誤此身,朔風吹散馬頭塵。琵琶一曲干戈靖,論到邊功是美人。”等等。張仲素的這首詩是一首頗有見識的歌詠昭君詩。
“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這兩句寫王昭君遠嫁匈奴,促進了漢朝和匈奴的友好和和平。句中的“仙娥”,天宮中的仙女,此指王昭君。“下嫁”,指將王昭君嫁給匈奴首領。古時中原政權常自稱“天朝”,把為和親的女子嫁到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稱為“下嫁”,有低看少數民族首領的意思。“驕子”,“天之驕子”的省稱,指匈奴。《漢書·匈奴傳》云:“胡者,天之驕子也。”“同和”,見《老子》:“和其光,同其塵。”指光榮和塵污同等看待,轉意指和平友好。這兩句是因果句,因為王昭君嫁給了匈奴首領,才帶來了和平友好的局面。從總體上充分肯定了漢朝的和親之舉和王昭君為兩國的和平友好所作出的積極貢獻。
“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這兩句具體說明昭君遠嫁、漢匈和親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句中的“劍戟”,武器,也代指戰士。“歸田盡”,既指將戰爭的兵器化為田犁,用於農牧業生產;也指將作戰的兵士解甲歸田,從事農牧業生產。“盡”,沒有的意思。這兩句也是一個因果句,由於實行和親,化干戈為玉帛,促進了邊塞地區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出現了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太平景象。說明和親對塞內、塞外,漢匈雙方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事實上,昭君出塞,漢匈和親後,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詩人用一個“盡”、一個“多”,很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讚譽情感。
這首詩是歌詠昭君遠嫁、漢匈和親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好事,短短二十個字,把和親的積極作用寫得淋漓至盡。全詩語言精練,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形象生動。詩人站在國家的高度、全局的高度、人民的高度,看到和親給兩國帶來的積極作用,一反過去文人墨客寫昭君遠嫁那種悲苦愁怨的情緒,從歷史的事實出發,對昭君和親給予了充分肯定。中國現代歷史學家翦伯贊亦是這樣認為,並作了具體的闡述:“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通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新中國創建者之一的董必武,為王昭君題寫了一首七絕,對歷史的昭君作了總結性的評價,對昭君的思想、見識、行動作了讚頌。詩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由此看出,早在唐代就有這樣見識高明的詩人,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當然,詩人稱昭君和親為“下嫁”,還有著狹隘的民族意識,這是需要指出的。

《相和歌辭·王昭君》作者儲光羲簡介

儲光羲

儲光羲(約706—763)唐代官員,田園山水詩派代表詩人之一。開元十四年(726年)舉進士,授馮翊縣尉,轉汜水、安宣、下邽等地縣尉。因仕途失意,遂隱居終南山。後復出任太祝,世稱儲太祝,官至監察御史。安史之亂中,叛軍攻陷長安,被俘,迫受偽職。亂平,自歸朝廷請罪,被系下獄,有《獄中貽姚張薛李鄭柳諸公》詩,後貶謫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