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寫了一位在天寶年間逃過兵役的老人,當時,宰臣“欲求恩幸立邊功”,發動對南詔的戰爭,無數被強征去當兵的人冤死異鄉,這位老人“偷將大石捶折臂”,才留得殘命。這位命運悲慘的老人,卻以欣喜口吻自慶僥倖,讓人讀來更覺得悲哀,同時也感受到詩人的目的不僅在記敘一樁往事,而是反映出戰爭帶給廣大人民的無窮苦難。此詩可分為三段。第一段自首句至“兼問致折何因緣”,主要是描繪折臂翁的外觀形象,並向第二段過渡。第二段是全詩的主體,自“翁雲貫屬新豐縣”至“萬人冢上哭呦呦”,長達三十四句。此段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敘事,不僅使詩產生了真切自然之感,而且增強了詩敘事內容的可信程度。第三段自“老人言,君聽取”至結束,詩人又直接出面,發表議論。這位老人的籍貫屬於原來的新豐縣。他本是幸運的,因為他生逢聖明的朝代,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開元時期度過了美好的青少年時代;他不懂得旗槍弓箭為何物,而聽慣了宮苑梨園中傳出的歌舞管弦之聲。可是好景不長,天寶時期,雲南一帶烽煙四起,朝廷大肆抽丁,在悽慘的哭泣聲中,兒子告別母親,丈夫告別了妻子。因為他們聽說雲南瀘水一帶,瘴氣迷漫,更何況還要徒步渡過那熱如沸湯的大河呢!據說前後奔赴戰場者,沒有一個能活著回來。這一年,他二十四歲。很不幸,徵兵的名冊上赫然列著他的名字。夜深人靜,他偷偷地用石頭將自己的手臂砸斷。從此他變成了殘廢,但也由此逃脫了遠征雲南之苦。作為一個斷臂的殘廢人,他是不幸的,因為六十年來,傷痛時肘折磨著他;但他從未後悔,因為他又是幸運的,他沒有做雲南萬人冢上的望鄉鬼,他畢竟還活著,雖然活得並不舒服。作品最後一段“老人言,君聽取”云云,旗幟鮮明地表白了自己的觀點。開元時的賢相宋璟,為了防止邊將為邀功而濫用武力,對於殺敵有功的天武軍牙將郝靈佺並沒有論功行賞,僅在次年授他為郎將,這樣做防止了與少數民族的糾紛,保證了邊境的安寧。而楊國忠之流為達到個人邀功固寵的卑鄙目的,不惜開邊尋釁,視數十萬人的性命為兒戲,驅趕他們到環境極為惡劣的邊遠地區去作戰,造成千萬個家庭的悲劇,也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作者把宋璟與楊國忠作了鮮明的對比,其褒貶傾向不言自明。他對宋璟的行為是讚賞的,他反對不義戰爭,希望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處,顯示出詩人的寬大胸襟和善良的願望。此詩在結構上很有特色,完全符合詩人《新樂府序》所謂“首章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的要求,有如常山之蛇,首尾照應。在表達作者的主觀傾向時,仍不忘以新豐折臂翁的悲慘遭遇作為富有說服力的活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