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字木蘭花·春情原文注釋譯文,減字木蘭花·春情賞析作者王安國簡介

減字木蘭花·春情

[作者] 王安國   [朝代] 宋代

畫橋流水。雨濕落紅飛不起。月破黃昏。簾里餘香馬上聞。

徘徊不語。今夜夢魂何處去。不似垂楊。猶解飛花入洞房。

《減字木蘭花·春情》賞析

賞析一

以“春情”為題的詞作,大抵寫閨中女子當春懷人的思緒王安國這首小令卻是寫一個男子在暮春時節對一位女子的思而不見、愛而不得的愁情,內容與賀鑄的《青玉案》相仿。賀作另有寄託,此詞有無別的寓意尚難確定。
首句點女子居處建築的精緻華美、環境的清靜幽雅。居處如此令人神往,則伊人芳姿倩影之使人傾慕難忘自不待言。這一句借物寫人,是男主人公情感變化的基點。
次句交代氣候、時令。春盡花殘,惜花人情已不堪,更何況急雨勁風又摧花!“飛不起”三字暗寫雨勢的猛惡,展現殘紅“零落成泥碾作塵”的淒涼景象,暗喻主人公的心境也如落紅沾雨般沉重暗淡。這種心境源於伊人倩影的悄然杳去。
第三句寫時間。從黃昏到月出,主人公在一片迷濛的景象里長時間佇留不去,足見他對女子的痴情。
第四句依照情感變化的規律採用順延筆法,寫主人公由痴情向迷離恍惚深化的情態,揭示他內心由極度愛慕而升華的思而不見的惆悵之情。“余香”二字饒有韻味,既含蓄地畫出伊人“芳窬散麝、色茂開蓮”的風致容顏,又綽約地顯露池中明鏡懸倩影、屋裡衣香勝如花的境界。這一句完滿地收結了上片,又為下片的狀態抒情蓄勢張本。換頭言近旨遠,寫人物情態,現主人公形象。“徘徊”是痴情的延續,“不語”是惆悵的外露。兩者相輔相成,愈顯得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下片第二句用設問句申足上句,並從反面展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何處去”不是無處可去,恰恰是去向杳若黃鶴的伊人處。採用反面運筆的方法,用得好時,能深化作品的層次。這裡的反面運筆,很成功地突出了主人公魂牽夢繞的焦點。然而,夢魂飛近伊人身,只是主人公的主觀想像和美好企望,現實卻是香歇人去,光沉響絕,只有自身躑躅路旁,弔影慚魂。歇拍兩句以楊花有幸反襯人物的無緣,正是主人公在這種現實處境中的自怨自嘆。
以上的簡析,只是按照詞語的措置順序作出的。其實,如按照主人公感情變化的脈絡去尋求端倪,很難分清事由的前因後果,時間的遲早先後。因為詞中寫景抒情逞迴旋吞吐的態勢,前後句、上下片往往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或相反相成,引發難分。所有這一切,都基於主人公目睹伊人之後由愛慕而興起的思而不見、愛而不得的愁情。

賞析二

這首小詞寫閨怨情愁,委婉動人,以含蓄見長。
詞一開始,就以清麗之筆繪出一幅風光旖旎的圖畫:“畫橋流水,雨濕落紅飛不起。”畫橋如虹,流水如帶,春雨瀟瀟,落紅成陣,好一派暮春景象!這一切,又統統籠罩在穿破黃昏霧靄的月光下,好似披上一層輕柔的薄紗,更顯得清幽淡雅。就在這樣一個月白風清、如詩如畫的夜晚,在畫橋流水旁邊,在落紅繽紛的小路上,詞中的主人公與他傾心愛慕的女子邂逅了。在男主人公的馬兒接近香車的那一霎間,他心情的興奮和激動是不言而喻的。這裡雖未對女子作正面刻畫但透過傳出簾外的“余香 ”,依稀可以想見女子娟好的容貌和綽約的風姿。
下片轉筆寫主人公在車去人走之後的心境。他先是“徘徊不語”,繼而悵然若失,“今夜夢魂何處去”,語氣極為悽惋。他因不知所之而“徘徊 ”,因無可告語而“不語 ”,因今宵難遣而夢魂不安 。此時此刻,周圍的一切,諸如小橋流水,春花明月,仿佛都一下子黯然失色。再也喚不起他的半點興致,只有眼前飛過的片片楊花引起了他的注意。目送著無拘無束、飛來飛去的楊花 ,他不禁觸景生情 ,聯想到自己的命運,發出深沉的嘆息:“不似垂楊,猶解飛花入洞房。”
說楊花能夠穿簾入戶 ,追隨自己的意中人飛進洞房,而自己卻連夢魂都不得去。這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通過奇特的聯想、看似無理的比喻,含蓄委婉地傳達出主人公的一往情深。

《減字木蘭花·春情》作者王安國簡介

王安國

王安國(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寧進士。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詩人。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王安國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於書無所不通,其明於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