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送韋參軍原文注釋譯文,丹陽送韋參軍賞析作者嚴維簡介

丹陽送韋參軍

[作者] 嚴維   [朝代] 唐代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標籤: 友情 送別 情感 場景

《丹陽送韋參軍》譯文

在丹江外城邊上送別行舟,今天一別我知道兩地悲愁。
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烏鴉都已歸巢只見水悠悠。

《丹陽送韋參軍》註釋

1.參軍:古代官名。
2.丹陽:地名。唐天寶間以京口(今江蘇鎮江)為丹陽郡,曲阿為丹陽縣(今江蘇丹陽縣)。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3.郭:古代在城外圍環城而築的一道城牆。
4.行舟:表示友人將從水路離去。
5.別:離別。
6.日晚:日暮,此處暗示思念時間之久。
7.江:長江。
8.寒鴉:也叫慈烏,體型較小,背部為黑色。
9.悠悠:長久遙遠。

《丹陽送韋參軍》賞析

賞析一

江淹《別賦》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世間的“生別離”而浩嘆、而惆悵。發而為,便出現許多傳世的佳作。嚴羽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滄浪詩話·詩評》)因為這一類作品一般都感情真實充沛,極少造作,故最易打動人心。
《丹陽送韋參軍》是一首送別的好詩,它感情真摯深厚,造語清麗流暢,讀之餘味無窮。
首句“丹陽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別的地點——丹陽的內外城之間,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內外兩道,內為城而外為郭。丹陽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別心知兩地秋”,交代送別的時間——秋天。“一葉落而知天下皆秋”。“兩地秋”之語,並不是說兩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說同樣秋色,而人已分兩地。惜別之情,溢於言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句中隱含著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為“心”、“秋”兩字,故詩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類的辭藻來暗指“愁”字。本句“一別心知兩地秋”,明寫秋而隱寫愁,耐人尋味。
第三、四句寫別後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點明友人遠行的方向——江北。蘭舟已逝,離情難捨。天色向暮;連成群的寒鴉也紛紛飛盡,各自歸入巢中。但是,詩人仍在江畔佇立,久久地凝望著友人離去的方向。“寒鴉飛盡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為一體。友人遠去,相見無期,鳥兒飛盡,無蹤可尋。天地間顯得多么空闊、多么寂寞。只有那無盡的江水在無言地流淌,恰如詩人心中無限的憂愁。
補充:這首七絕是作者抒寫他給韋參軍送行以及送走之後的情景,表現了他們之間的真摯情誼。

賞析二

這首七絕是作者抒寫他給韋參軍送行以及送走之後的情景,表現了他們之間的真摯情誼。
詩的前兩句是寫送行。首句“丹陽郭里”交待了送行地點在丹陽的外城邊。“行舟”表明友人將從水路離去。此時,千種離情,萬般愁緒,一齊湧上詩人心頭。“一別心知兩地秋”,“秋”字,表面上寫時令,實際上卻是表達人的情緒。蕭瑟的秋景增添了離情別緒。作者還巧妙地運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說明“愁”。所以“兩地秋”是雙關語。
詩的後兩句寫送走之後對韋參軍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這一句轉接自然,不露痕跡地把前句抽象的離愁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江南”、“江北”,對比照應,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陽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線,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傳出思念之神態,憂思綿綿,“日晚”暗示思念時間之久,見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帶出末一句“寒鴉飛盡水悠悠”。這一句寫望中所見。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作者的悠悠情思。由於思念,站在江邊長時間的遙望著,秋日黃昏,江面上寒鴉點點,給人增添愁思。可是,就連這使人感傷的寒鴉此時此刻也“飛盡”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遠方。這一切給人以孤獨、寂靜、空虛的感觸。“水悠悠”包含著無限思念的深情。
這首小詩妙語連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誠樸真摯的感情滲透在景物的描寫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現畫圖,做到辭有盡而意不盡。

《丹陽送韋參軍》作者嚴維簡介

嚴維[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正文,越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元年前後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