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原文注釋譯文,柳賞析作者翁承贊簡介

[作者] 翁承贊   [朝代] 唐代

斜拂中橋遠映樓,翠光駘蕩曉煙收。

洛陽才子多情思,橫把金鞭約馬頭。

高出營門遠出牆,朱闌門閉綠成行。

將軍宴罷東風急,閒襯旌旗簇畫堂。

彭澤先生酒滿船,五株栽向九江邊。

長條細葉無窮盡,管領春風不計年。

煬帝東遊意緒多,宮娃眉翠兩相和。

一聲水調春風暮,千里交陰鎖汴河。

纏繞春情卒未休,秦娥蕭史兩相求。

玉句闌內朱簾卷,瑟瑟絲籠十二樓。

《柳》賞析

這首詠柳七絕是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的送別情景的。不過它不是寫自己送別,而是議論他人送別;不是議論一般的夫妻或親友離別相送,而是有感於倡女送別相好的纏綿情景。而這一切,又不是以直寫的方式出現,而是運用比興的手法,托物寫人,藉助春柳的形象來表現,因而較之一般的送別詩,這首詠柳詩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很有新意。
詩題曰“柳”,即是詠柳,因而通篇用賦,但又有比興。它的比興手法用得靈活巧妙,若即若離,亦比亦興。首句即景興起,賦而興,以送別帶出柳;晴和的春日,灞水橋邊,一批又一批的離人,折柳送別。次句寫柳條依拂,相偎相倚,比喻顯豁,又興起後兩句的感慨。“相偎相倚”,寫出春風中垂柳婀娜姿態,更使人想見青年男女臨別時親昵、難捨的情景。他們別情依依,不勝春意纏綿。然而他們不象親友,更不類夫妻,似乎是熱戀的情侶,還仿佛彼此明白別後再無會期,要享盡這臨別前的每刻春光。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倡女送別相好客人。後二句,感慨飛絮無定和柳條纏人,賦柳而喻人,點出暮春季節,點破送別雙方的身份。詩人以“飛絮無定”,暗喻這種女子自身的命運歸宿都掌握不了,又以“垂絲絆路人”,指出她們不能、也不懂得那些過路客人的心情,用纏綿的情絲是留不住的。“爭”通“怎”,末句一作“爭把長條絆得人”,語意略同,更直截點出她們是青樓倡女。總起來說,詩意是在調侃這些身不由己的倡女,可憐她們徒然地賣弄風情,然而詩人的態度是同情的,委婉的,有一種難名的感喟在其中。
在唐代,士子和倡女是繁華都市中的兩種比較活躍的階層。他們之間的等級地位迥別,卻有種種聯繫,許多韻事;更有某種共同命運,類似遭遇。《琵琶行》里那位“老大嫁作商人婦”的長安名妓和身為“江州司馬”的長安才子白居易,有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類似遭遇和命運。在這首《柳》中,羅隱有意無意地在嘲弄他人邂逅離別之中,流露一種自我解嘲的苦澀情調。詩人雖然感慨倡女身不由己,但他也懂得自己的命運同樣不由自主,前途“可能俱是不如人”(羅隱《贈妓雲英》)。所以在那飛絮無定、柳絲纏人的意象中,寄託的不只是倡女自家與所別路人的命運遭遇,而是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所有“天涯淪落人”的不幸,是一種對人生甘苦的深沉的喟嘆。
這首詩句句賦柳,而句句比人,暗喻貼切,用意明顯,同時由比而興,引出議論。所以賦柳,喻人,描寫,議論,筆到意到,渾然融合,發人興味。在唐人詠柳絕句中,亦自獨具一格。

《柳》作者翁承贊簡介

翁承贊

翁承贊(859~932) 字文堯(一作文饒),晚年號狎鷗翁,莆陽興福里竹嘯莊(今北高鎮竹莊村)人。翁氏為禮樂名家,東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曾祖何,官檢校右散騎常侍;祖則,官大理司直;父巨隅,榮王府咨議參軍,贈光祿少卿,累遷少府監,居興福里,見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後有竹林環蔭”,遂名其鄉“竹嘯翁莊”。

翁承贊的其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