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藻 [朝代] 宋代
露零金井,塵清玉宇,雙蓂呈瑞新秋。佳氣鬱蔥,祥煙繚繞,玉門初誕風流。賓客競回眸。慶虎頭食肉,燕頷封侯。骨相非凡,便宜談笑上瀛洲。
青衫莫歡淹留。有兒孫蘭玉,不負箕裘。蓮幕向來,花城今日,不妨小試良籌。名姓在金甌。看佩珂鳴玉,促侍宸旒。直待功成名遂,歸作赤松游。
張藻,約活動於清雍正至乾隆(1723--1795)年間。字於湘,江南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區)人,張之頊女,母為才女顧若憲,幼承母教。嘗詠梅云:“出身首荷東皇賜,點額親添帝女裝。”鎮洋畢禮室,尚書畢沅之母,能詩詞,學術淵純。著有《培遠堂詩集》。畢沅幼年就失去父親,全靠母親張藻培育成人。張藻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才女,不僅能詩,而且學問淵博。畢沅在她的調教下,六歲能讀《詩經》、《離騷》,十歲便通曉聲韻,善作詩文。隨後,張藻又親自把畢沅送到蘇州靈岩山,拜著名學者、詩人沈德潛和經學大師惠棟為師,以進一步拓寬視野。後來,畢沅中狀元當官,離開京城到陝西任巡撫,張藻還以母親特有的情懷,作五十四句二百七十言的《訓子詩》,殷切期望兒子“不負平生學,弗存溫飽志;上酬高厚恩,下為家門庇”。張藻病故後,乾隆特賜御書“經訓克家”四字褒揚。畢沅為了銘記母親和皇上的恩賜,特將室名稱作“經訓堂”,將自己的詩文集名為《經訓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