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興原文注釋譯文,遣興賞析作者杜甫簡介

遣興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

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

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

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


標籤: 親人 懷念 情感

《遣興》註釋

⑴遣興(xìng):寄興。
⑵驥子: 兒子宗武的小名,這一年剛五歲。
⑶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 :(驥子三歲時)知道問家裡來人來客的姓名,能背誦他父親的詩。這是稱讚驥子的穎悟。
⑷渠:他,指驥子。
⑸鹿門攜不遂:意思是未能攜全家一同避難。鹿門,山名,在襄陽(今屬湖北)境內,漢江東岸。東漢末,天下大亂, 攜全家隱居於此。後成為隱居地的代稱。
⑹雁足系(jì)難期:意思是難以料定何時才能互通音信。雁足,事見《漢書· 傳》,大意是,漢求蘇武 ,匈奴單于詭言已死。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大澤中,於是聲稱:漢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系帛書,知武所在。單于大驚,只好放還蘇武。
⑺天地軍麾(huī)滿,山河戰角悲:形容全國各地都處於戰亂之中。軍麾,軍旗。
⑻儻(tǎng)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爭取早日見面,決不拖延。儻,通“倘”,如果。免相失,免於離散。遲,延遲。

《遣興》賞析

杜甫有二子,長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驥子。《遣興》這首懷念的對象是兒子,慈愛之情溢於全篇。
這是一首排律(俗稱長律),中間四聯全是對仗。全詩可分三層,“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前兩聯回憶過去,寫驥子兩三歲時穎悟過人,就能問知來客的姓名及能背誦杜甫的詩句;杜甫通過回憶前年牙牙學語時嬌趣的憨態,極力把兒子宗武可憐可愛、天真無邪的神態表達出來,激起讀者的同情,催發讀者親子之情。[3] 中間兩聯“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寫驥子當前的遭遇,因逢“世亂”,居無定所,又值父親外出,音信全無,只能仰賴母親的愛撫,更讓詩人後悔不已的是沒能攜帶全家一起逃難,以致如今分隔兩地,不知何時才能互通音信;最後兩聯“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描寫上的是一副國破亂世的情景,到處都是舉著軍旗的軍隊,號角聲聲激起詩人心中無限悲涼,於是詩人感嘆曰,如果能有舉家團圓的機會,必定不敢遲慢,表達了詩人在這種國破家碎的情況下急切盼望和平及和全家團聚的急切心情。
這首詩先寫過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詩的時間來推算,驥子“學語時”當為公元755年,戰亂還沒有發生,可是誰也沒有料想到就在這年的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戰爭波及廣大地區,使千萬個家庭流離失所。詩人先寫驥子在先前的穎悟的表現,再寫他在戰爭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讀者的同情。此外,從“憐渠小”“仰母慈”諸語中還能看出詩人因未能盡到自己的責任而深感內疚的心情。

《遣興》作者杜甫簡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鞏縣(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杜甫的其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