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佚名 [朝代] 先秦
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於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於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標籤: 農民 民謠 人物 其他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樹上。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黍子和高粱。靠誰養活我爹娘?高高在上的老天爺,何時才能回家鄉? 大雁簌簌展翅飛,成群落在棗樹上。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黍子和高粱。贍養父母哪有糧?高高在上的老天爺,做到何時才收場? 大雁簌簌飛成行,成群落在桑樹上。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稻子和高粱。用啥去給父母嘗?高高在上的老天爺,生活何時能正常?
①肅肅:鳥翅扇動的響聲。鴇(bǎo 保):鳥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區,性不善棲木。②苞栩:叢密的柞樹。苞,草木叢生;栩,柞樹。③靡:無,沒有。盬(gǔ 古):休止。④藝:種植。稷:高粱。黍:黍子,黃米。⑤怙(hù 戶):依靠,憑恃。⑥曷:何。所:住所。⑦棘:酸棗樹,落葉灌木。⑧極:終了,盡頭。⑨行:行列。一說鴇腿;一說翅。⑩常:正常。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古今各家認識比較一致,都以為是晉國政治黑暗,沒完沒了的徭役使農民終年在外疲於奔命,根本無法安居樂業,贍養父母妻子,因而發出呼天怨地的聲音,強烈抗議統治者的深重壓迫。《毛詩序》云:“《鴇羽》,刺時也。昭公之後,大亂五世,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其父母,而作是詩也。朱熹《詩集傳》云:“民從征役而不得養其父母,故作是詩。”方玉潤《詩經原始》云:“《鴇羽》,刺征役苦民也”,“始則痛居處無定,繼則念征役之何極,終則念舊樂之難復。民情至此,咨怨極矣。”全詩三章首句均以鴇鳥反常地停集在樹上比喻成群的農民反常地生活——長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務農養家餬口。因為鴇鳥是屬於雁類的飛禽,其爪間有蹼而無後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於沼澤草地,不能抓握枝條在樹上棲息。而今鴇鳥居然飛集在樹上,猶如讓農民拋棄務農的本業常年從事徭役而無法過正常的生活。這是一種隱喻的手法,正是詩人獨具匠心之處。王室的差事沒完沒了,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大量的田地荒蕪失種。老弱婦孺餓死溝壑,這正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戰亂頻仍的現實反映,所以詩人以極其怨憤的口吻對統治者提出強烈的抗議與控訴,甚至呼天搶地,表現出人民心中正燃燒著熊熊的怒火,隨時隨地都會像熾烈的岩漿衝破地殼的裂縫噴涌而出,掀翻統治階級的寶座。全詩三章語言大同小異,這是民間歌謠的共同點。至於三章分別舉出栩、棘、桑三種樹木,則純粹是信手拈來,便於押韻,別無其他深意。戴君恩《讀詩臆補》評曰:“亦平平敷敘耳,中問縮‘父母何怙’一句,詠‘悠悠蒼天’二句,而音響節奏俱妙矣。故知詩文全在吞吐伸縮中得趣。”陳繼揆《讀詩臆評》評曰:“一呼父母,再呼蒼天,愈質愈悲。讀之令人酸痛摧肝。”牛運震《詩志》評曰:“音節妙,頓挫悲壯。”對此詩的藝術特色都分析得很透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