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竊符救趙原文注釋譯文,信陵君竊符救趙賞析作者司馬遷簡介

信陵君竊符救趙

[作者] 司馬遷   [朝代] 兩漢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魏有隱士曰侯贏,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潔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竊罵侯生。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贏之為公子亦足矣!贏乃夷門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贏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贏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於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

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語魏。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辨士說王萬端。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辭決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公子行數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復引車還,問侯生。侯生笑曰:“臣故知公子之還也。”曰:“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公子再拜,因問。侯生乃屏人間語曰:“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於是公子泣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於是公子請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與公子俱。公子過謝侯生。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腳踏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欄矢為公子先引。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

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

《信陵君竊符救趙》賞析

文章以一連串的生動情節,描寫信陵君與他的門客的事跡,充分表現了信陵君“下士”與“不敢以其富貴驕士”的高尚品格。宴請夷門抱關者侯嬴以及侯嬴為信陵君策劃“竊符救趙”是信陵君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所以作者把此事作為中心事件來寫,寫得極為詳盡,也極為精彩。侯生年老家貧,是一個地位卑下的“夷門監者”,在當時的社會中,這樣的人是為世俗所不齒的。然而,信陵君聽說他是個賢者,就“往請,欲厚遺之”,侯生“修身潔行”不肯受。信陵君就專為他“置酒大會賓客”,並親自趕車去迎接他,還為他趕車到屠戶中拜訪朋友朱亥,而侯生見朱亥後,卻“俾倪,故久立與客語”。這時,“從騎皆竊罵侯生”,而“公子色終不變”。到家後,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贊賓客”,並且“為壽侯生前”,待侯生為上賓。這一系列的行動,沒有絲毫勉強。侯生對信陵君多方試探,信陵君表現出來的只是“執轡愈恭”“顏色愈和”“色終不變”。信陵君這種禮賢下士的真誠態度,深深感動了侯生,侯生終於把信陵君當成了知己,願為他謀劃,並為他獻身。
這篇作品的情節是十分生動而感人的,作者對材料的處理頗費匠心,結構很完整,又不平鋪直敘,而是曲折迴環,波浪起伏。如宴請侯生一段,公子為侯生“置酒大會賓客”,當公侯將相已“坐定”後,公子卻親自趕車去迎接地位卑微的“夷門侯生”,情節頓生波折;侯生坐車赴宴途中,又要求“枉車騎過之”去看朱亥,又是一折;在見朱亥後又故意“久立、與其客語”,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再如“竊符救趙”一段中,邯鄲被圍,趙王求救於魏,魏王派晉鄙領兵救趙。然而,秦王又告魏王說:“諸侯有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於是魏王“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使文章再生波折。公子力勸魏王救趙,“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公子無奈,決心“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這等於以卵擊石,人們不能不為公子擔心。公子“行過夷門,見侯生”,“辭決而行”,侯生出人意料地只說:“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情節發展到這裡為之一頓。公子“行數里,心不快”,以為“我豈有所失哉?”於是“復引車還,問侯生”,文章又一波折,這一波折,引出了侯生為公子策劃“竊符救趙”,並推薦朱亥同行。人們預感到情節發展的前景:為了救趙存魏,屢立戰功、受人崇敬的老將軍晉鄙不得不被殺,真是驚心動魄,不能不使人為之心動司馬遷的《史記》是忠實於歷史真實的。他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他對信陵君這個歷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滿懷敬意為信陵君作傳的。但作者並沒有把他筆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寫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誤的活生生的人物。當矯殺晉鄙救趙後,趙王“以五城封公子”時,信陵君“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這時有門客勸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於是他“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當他留趙十年,“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派人請他回國時,他下令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為此事毛公、薛公二人去責備他,“語未及卒”,他“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這些描寫,一方面表現了信陵君的一些弱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他從善如流、勇於改過的精神。這些描寫,無損於人物形象,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了,而且也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思想。

《信陵君竊符救趙》作者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約前87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