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雜詩二十首原文注釋譯文,秦州雜詩二十首賞析作者杜甫簡介

秦州雜詩二十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
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山北寺,勝跡隗囂宮。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葉露,雲逐渡溪風。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州圖領同谷,驛道出流沙。降虜兼千帳,居人有萬家。
馬驕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臨洮子,西來亦自誇。
鼓角緣邊郡,川原欲夜時。秋聽殷地發,風散入雲悲。
抱葉寒蟬靜,歸來獨鳥遲。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馬,由來萬匹強。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
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驌驦,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歸。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鳥獸稀。那聞往來戍,恨解鄴城圍。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臨池好驛亭。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疊多幽事,喧呼閱使星。老夫如有此,不異在郊坰,
雲氣接崑崙,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煙火軍中幕,牛羊嶺上村。所居秋草淨,正閉小蓬門。
蕭蕭古塞冷,漠漠秋雲低。黃鵠翅垂雨,蒼鷹飢啄泥。
薊門誰自北,漢將獨征西。不意書生耳,臨衰厭鼓鼙。
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
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鍾邊。俯仰悲身世,溪風為颯然。
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船人近相報,但恐失桃花。
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人不見,福地語真傳。
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
未暇泛滄海,悠悠兵馬間。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
阮籍行多興,龐公隱不還。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
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落日邀雙鳥,晴天養片雲。
野人矜險絕,水竹會平分。採藥吾將老,兒童未遣聞。
邊秋陰易久,不復辨晨光。檐雨亂淋幔,山雲低度牆。
鸕鶿窺淺井,蚯蚓上深堂。車馬何蕭索,門前百草長。
地僻秋將盡,山高客未歸。塞雲多斷續,邊日少光輝。
警急烽常報,傳聞檄屢飛。西戎外甥國,何得迕天威。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候火雲烽峻,懸軍幕井幹。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唐堯真自聖,野老復何知。曬藥能無婦,應門幸有兒。
藏書聞禹穴,讀記憶仇池。為報鴛行舊,鷦鷯在一枝。

《秦州雜詩二十首》賞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首聯大處落墨,概寫秦州險要的地理形勢。秦州城座落在隴東山地的渭河上遊河谷中,北面和東面,是高峻綿延的六盤山和它的支脈隴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鳥鼠山,四周山嶺重迭,群峰環繞,是當時邊防上的重鎮。“莽莽”二字,寫出了山嶺的綿延長大和雄奇莽蒼的氣勢,“萬重”則描繪出它的復沓和深廣。在“莽莽萬重山”的狹窄山谷間矗立著的一座“孤城”,由於四周環境的襯托,越發顯出了它那獨扼咽喉要道的險要地位。同是寫高山孤城,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雄渾闊大中帶有閒遠的意態,而“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則隱約透露出一種嚴峻緊張的氣氛。沈德潛說:“起手壁立萬仞”(《唐詩別裁》),這個評語不僅道出了這首詩發端雄峻的特點,也表達了這兩句詩所給予人的感受。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首聯托出雄渾莽蒼的全景,次聯縮小範圍,專從“孤城”著筆。雲動必因風,這是常識;但有時地面無風,高空則風動雲移,從地面上的人看來,就有雲無風而動的感覺。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還沒有黑就高懸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臨的直接感受。雲無風而動,月不夜而臨,一屬於錯覺,一屬於特定時間的景象,孤立地寫它們,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但一旦將它們和“關”、“塞”聯結在一起,便立即構成奇警的藝術境界,表達出特有的時代感和詩人的獨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時期,秦州雖處交通要道,卻不屬邊防前線。安史亂起,吐蕃乘機奪取隴右、河西之地,地處隴東的秦州才成為邊防軍事重鎮。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戰爭烽火氣息的邊城中,即使是本來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蘊含著不平常的氣息。在繫心邊防形勢的詩人感覺中,孤城的雲,似乎離邊塞特別近,即使無風,也轉瞬間就飄出了邊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別關注防關戍守,還未入夜就早早照臨著險要的雄關。兩句賦中有興,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現了邊城特有的緊張警戒氣氛,而且表達了詩人對邊防形勢的深切關注,正如浦起龍《讀杜心解》所評的那樣:“三、四警絕。一片憂邊心事,隨風飄去,隨月照著矣。”
三、四兩句在景物描寫中已經寓含邊愁,因而五六兩句便自然引出對邊事的直接描寫:“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水還。”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歸國後,任典屬國。第五句的“屬國”即“典屬國”之省,指唐朝使節。大約這時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遲留未歸,故說“屬國歸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斬樓蘭王首還闕事,說吐蕃侵擾的威脅未能解除。兩句用典,用賦一事,而用語錯綜,故不覺復沓,反增感愴。蘇武歸國、傅介子斬樓蘭,都發生在漢王朝強盛的時代,他們後面有強大的國家實力作後盾,故能取得外交與軍事上的勝利。而現在的唐王朝,已經從繁榮昌盛的頂峰上跌落下來,急劇趨於衰落,象蘇武、傅介子那樣的故事已經不可能重演了。同樣是用這兩個典故,在盛唐時代,是“腳踏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王維《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的豪語,而現在,卻只能是“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的深沉慨嘆了。對比之下,不難體味出這一聯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詩人對於國家衰弱局勢的深切憂慮。
“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遙望關塞以外,仿佛到處戰塵瀰漫,烽煙滾滾,整個西北邊地的局勢,正十分令人憂慮。目接衰颯的邊地景象,聯想起唐王朝的衰颯趨勢,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額,悵恨不已。“煙塵”、“衰颯”均從五、六生出。“一”、“正”兩字,開合相應,顯示出這種衰颯的局勢正在繼續發展,而自己為國事憂傷的心情也正未有盡期。全詩地雄奇闊大的境界中寓含著時代的悲涼,表現為一種悲壯的藝術美

《秦州雜詩二十首》作者杜甫簡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鞏縣(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杜甫的其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