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一
詞寫於端午節,所以詞中以端午的天氣、習俗作為線索貫穿所敘之事和所抒之情。“盤絲系腕,巧篆垂簪,玉隱紺紗睡覺。”“盤絲”指盤鏇的五色絲。端午節古人有以五色絲繞臂的風俗,認為如此可以驅鬼祛邪。夢窗詞愛寫美人的一部分,如手腕、足。端午節繫著五色絲的玉腕的意象更是經常在夢窗詞中出現。“巧篆”指書寫了咒語或符篆的小箋,將它戴在自己的髮簪上,古人認為端午佩帶符篆可以避兵氣。“紺紗”指天青色的紗帳,此物也正當時令。三句均為倒裝句,從追憶往昔寫起:過去每逢端午佳節這位冰肌玉膚的人兒總要早早推帳攬衣而起,準備好應節的飾物,打扮停當,歡度佳節。這裡顛倒敘述次序,意在強調題面之“重午”。“銀瓶露井,彩箑雲窗,往事少年依約。”“銀瓶”本指酒皿,這裡借代宴飲,“露井”本指沒有覆蓋的井,這裡泛指花前樹下。“彩箑”,彩扇,歌兒舞女所持,這裡指代歌舞。“雲窗”指鏤刻精美的花窗。“銀瓶”三句連用四個有色彩感的美麗事物,極精當地描繪出昔日的歡會,或在花前樹下,或在華堂之中,環境固然美好,人亦年輕風流。“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寫裙”用《宋書·羊欣傳》典。書法家王獻之到羊欣家,羊著新絹裙午睡,獻之在裙上書寫數幅而去。這故事反映出南朝士人灑脫的性格,詞人用來表現他和姬人的愛情生活。詞人見窗外榴花將謝,由榴花想到石榴裙,於是自然憶起在姬人裙上書寫的韻事。石榴花謝,人分兩地,樂事難再,不由得讓人傷感。“黍夢光陰,漸老汀州煙”,這裡形容光陰似箭,“煙”形容嫩蒲的細弱,蒲草也是時令植物。此二句言時光易逝,盛衰無常,連煙都要變老,何況石榴花呢?因此,從景物的衰敗中以見人事的變遷,但上片結句占明的“漸老汀洲煙”卻是當令景象,風景不殊,更使人感慨人事全非。“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這句自然聯想到了和端午節有關的典故。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後逢此節日便唱為他招魂的歌曲。上片作者已沉浸在青春易逝的哀傷中,所以不忍再聽招魂之曲。“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前兩句以景物烘托時令。燕子春末夏初生雛,五月梅子黃,梅熟時雨曰黃梅雨。此非必當時實見。“午鏡”也是當令物品。在端午日按習俗要高懸石煉鏡。說是有驅鬼避邪的作用。“澡蘭”,古代風俗,端午節人們要用蘭湯洗浴。作者看到家家簾幕低垂而引起午鏡澡蘭的聯想,他想自己所思念的人這時也正在洗浴吧。此句又轉回到端午,引出下兩句:“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這二句寫思念之深,不禁構想姬人也在思念自己,她一邊獨酌,一邊盤算著,詞人何時才能歸來,這真是一幅逼真的思婦圖。“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新蟾”指新月,照應端午,“天角”,天涯海角,指淮安,當時已是南宋北部邊界。這二句說她的等待也是徒然。她只能同詞人一樣望著天邊的新月,苦苦相思吧!結句用共望新月表達了詞人無窮無盡的思念之情。這首詞在鋪寫展開過程中打亂了時間、空間的順序,正是因為這種時空交錯,使人眼花繚亂,張炎評吳詞“碎拆下來,不成片斷”,有一定道理。但細細吟思,就會發現這些片斷仍然有跡可尋。畫面圍繞著端午節的風物、景色、風俗組合在一起,似斷實續。在風格上也體現了吳詞綿密縝麗的特點,詞中多意象而少動作,好像它們中間缺少必要的鉤連。並愛用麗字和典故,顯得意深而詞奧。但當讀者抓住了詞人感情的脈絡和吳詞在結構上的特點的話,還是可以讀懂的。
賞析二
這首詞,從內容來看是懷念作者的一位能歌善舞的姬妾 。此時他客居淮安(今屬江蘇),正值端午佳節,不免思念家中的親人,於是寫了這首詞。詞寫於端午節,所以詞中以端午的天氣、習俗作為線索貫穿所敘之事和所抒之情。“盤絲系腕 ,巧篆垂簪 ,玉隱紺紗睡覺。”“盤絲”指盤鏇的五色絲。端午節古人有以五色絲繞臂的風俗,認為如此可以驅鬼祛邪。夢窗詞愛寫美人的一部分,如手腕、足。端午節繫著五色絲的玉腕的意象更是經常在夢窗詞中出現 。“巧篆”指書寫了咒語或符篆的小箋,將它戴在自己的髮簪上,古人認為端午佩帶符篆可以避兵氣 。“紺紗”指天青色的紗帳,此物也正當時令 。三句均為倒裝句,從追憶往昔寫起:過去每逢端午佳節這位冰肌玉膚的人兒總要早早推帳攬衣而起 ,準備好應節的飾物 ,打扮停當,歡度佳節 。這裡顛倒敘述次序 ,意在強調題面之“重午”。“銀瓶露井,彩箑雲窗,往事少年依約。”“銀瓶”本指酒皿,這裡借代宴飲,“露井”本指沒有覆蓋的井,這裡泛指花前樹下 。“彩箑”,彩扇,歌兒舞女所持,這裡指代歌舞。“雲窗”指鏤刻精美的花窗。“銀瓶”三句連用四個有色彩感的美麗事物,極精當地描繪出昔日的歡會,或在花前樹下,或在華堂之中,環境固然美好 ,人亦年輕風流。“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寫裙”用《宋書·羊欣傳》典。書法家王獻之到羊欣家,羊著新絹裙午睡,獻之在裙上書寫數幅而去。這故事反映出南朝士人灑脫的性格,詞人用來表現他和姬人的愛情生活 。詞人見窗外榴花將謝,由榴花想到石榴裙,於是自然憶起在姬人裙上書寫的韻事。石榴花謝,人分兩地,樂事難再,不由得讓人傷感。“黍夢光陰,漸老汀州煙”。“黍夢”指黃粱夢,典出唐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 》。這裡形容光陰似箭 ,“煙”形容嫩蒲的細弱 ,蒲草也是時令植物。此二句言時光易逝,盛衰無常,連煙都要變老,何況石榴花呢 ?因此,從景物的衰敗中以見人事的變遷,但上片結句占明的“漸老汀洲煙”卻是當令景象,風景不殊,更使人感慨人事全非。“莫唱江南古調 ,怨抑難招,楚江沉魄。”這句自然聯想到了和端午節有關的典故。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後逢此節日便唱為他招魂的歌曲。上片作者已沉浸在青春易逝的哀傷中 ,所以不忍再聽招魂之曲。“薰風燕乳 ,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前兩句以景物烘托時令。燕子春末夏初生雛,五月梅子黃,梅熟時雨曰黃梅雨 。此非必當時實見。“午鏡”也是當令物品。在端午日按習俗要高懸石煉鏡。說是有驅鬼避邪的作用。“澡蘭”,古代風俗,端午節人們要用蘭湯洗浴。作者看到家家簾幕低垂而引起午鏡澡蘭的聯想 ,他想自己所思念的人這時也正在洗浴吧。此句又轉回到端午 ,引出下兩句:“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 。”這二句寫思念之深,不禁構想姬人也在思念自己 ,她一邊獨酌,一邊盤算著我,何時才能歸來,這真是一幅逼真的思婦圖 。“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新蟾”指新月,照應端午,“天角”,天涯海角,指淮安,當時已是南宋北部邊界。這二句說她的等待也是徒然。她只能同我一樣望著天邊的新月,苦苦相思吧!結句用共望新月表達了詞人無窮無盡的思念之情。這首詞在鋪寫展開過程中打亂了時間、空間的順序,正是因為這種時空交錯,使人眼花繚亂,張炎評吳詞“碎拆下來 ,不成片斷”,有一定道理。但細細吟思,就會發現這些片斷仍然有跡可尋。畫面圍繞著端午節的風物、景色、風俗組合在一起,似斷實續。在風格上也體現了吳詞綿密縝麗的特點,詞中多意象而少動作,好象它們中間缺少必要的鉤連。並愛用麗字和典故 ,顯得意深而詞奧 。但當讀者抓住了詞人感情的脈絡和吳詞在結構上的特點的話,還是可以讀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