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名。 喙和足紅色,頭、頸、上胸和上背羽毛黑色,下背至尾基以及下體皆白色,尾羽其餘部分黑色。常活動于海濱沙灘上,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和蠕蟲等。在我國分布於沿海一帶。夏季在 東北 和 河北 、 山東 等地繁殖,冬季遷至南方。
謂喜好收集鷸毛冠,藉以巧飾自己。典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鄭 子華 之弟 子臧 出奔 宋 ,好聚鷸冠。” 唐 侯冽 《貂蟬冠賦》:“示威無假於鶡戴,呈巧豈矜於鷸聚。”
以鷸羽為飾的冠。古時亦為知天文者之冠。《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鄭子華 之弟 子臧 出奔 宋 ,好聚鷸冠。” 杜預 注:“鷸,鳥名。聚鷸羽以為冠,非法之服。” 章炳麟 《原儒》:“鷸冠者,亦曰術氏冠,又曰圜冠。”
鳥名。 鷂。
比喻兩相對峙的人和物。
象聲詞。水鳥鷸的鳴聲。
比喻雙方相爭,兩敗俱傷,徒使第三者得利。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 漁翁來後把兩個都捉住。比喻雙方爭執兩敗俱傷,便宜第三者。
比喻待機行事,一舉兩得。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