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什麼意思,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解釋,造句,出處,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意思,成語故事,英文翻譯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yú hé xióng zhǎng bú kě jiān dé ]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成語解釋

欲:原意為“想要的”,這裡引申為“喜歡的”熊掌:熊的腳掌,熊掌比魚更珍貴、味道更美。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得兼:即“兼得”,同時獲得。兼,同時進行幾件事或據有幾樣東西。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取:選取。捨生而取義者也,取:求取苟得:苟且取得。這裡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患:禍患,災難。辟:通“避”,躲避。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的辦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非獨:不單,不僅。勿喪:不丟掉,不喪失。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豆:古代一種木製盛食物的器具,高足,上呈圓盤形。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吃)。爾,助詞。《禮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捨粥。有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而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這人始終拒絕侮辱性的施捨,後來餓死了。蹴(cù)爾:踢著給他。 蹴:用腳踢。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認為不值得,指不願意接受。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如果不辨別它是否合乎禮與義就接受優厚的俸祿。萬鍾,這裡指豐厚俸祿。鍾,古代的一種量器。則,連詞,這裡表示假設,意為如果。辯,同“辨”,辨別。何加:有什么益處。 加:增加,指帶來好處。奉:侍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的意思。與,同“歟”,語氣助詞,譯為“嗎”。讀“yú”。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鄉,通“向”,從前。已:停止,放棄。本心:天性,天良。是故:因此。能:能夠。捨生而取義者也:而,表並列、順承。所欲有甚於生者。甚:超過。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成語出處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選自《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百科解釋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其中也有好的東西不要擁有太多,不然就體現不出其價值所在,就像一山不能容二虎,金字塔頂上永遠是最稀少珍貴的,意在提醒人們在面對取捨時應該如何抉擇。 更多→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英文翻譯

You can not have it both 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