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鐸韒 ”。唐 代 南詔 兵器名。一種鋒利的刀。
明 代官帽上的裝飾品。 用金銀珠玉等製成各種表示吉祥的字樣或花飾。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鐸針,金銀、珠翠、珊瑚皆可為之。年節則大吉胡蘆、萬年吉慶,元宵則燈籠……單一枚有錞,居官帽中央者是也。” 明 蔣之翹 《天啟宮詞》:“鐸針新樣團雙鳳,吉字口銜青亞姑。”自注:“鐸針以金銀、珠寳鑲成,近侍釘居帽中。其名有大吉葫蘆、萬年吉慶等名。”
1.演奏鐸舞時的擊鐸之聲。 2.檐鈴聲,風鈴聲。
檐鈴,風鈴。一般懸掛在高大建築物的檐角,遇風即響。
見“ 鐸鞘 ”。
春秋 時 赤狄 的一支。分布在今 山西省 境內。《左傳·宣公十六年》:“ 晉 士會 帥師滅 赤狄甲氏 及 留吁 、 鐸辰 。” 杜預 注:“ 鐸辰 不書, 留吁 之屬。” 楊伯峻 注:“若依 杜 注所云, 鐸辰 當在今 山西省 潞城縣 、 屯留縣 附近。”
唐 代 南詔 兵器名。 一種頂端含毒的長矛。
複姓。 春秋 晉 有 鐸遏寇 。《左傳·成公十八年》:“ 鐸遏寇 為上軍尉。” 楊伯峻 注:“ 襄 二十五年《傳》 齊 有 鐸父 ,以 鐸 為姓。但據《通志·氏族略四》 鐸遏寇 以 鐸遏 為複姓。”
唐 代 南詔 兵器名。
漢 代舞曲名。 舞人持鐸隨曲而舞。
鈴鐸當中的懸垂物,其狀如舌。搖盪時擊鈴作聲。用木或金屬小丸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