蹤跡是什麼意思,蹤跡的解釋,蹤跡的反義詞近義詞,蹤跡的意思,蹤跡的英文翻譯

蹤跡   [zōng jì]

[蹤跡]基本解釋

行動所留下可覺察的形跡

[蹤跡]詳細解釋

  1. 亦作“ 蹤跡 ”。亦作“ 蹤蹟 ”。亦作“蹤蹟”。亦作“蹤跡”。腳印;足跡。

    漢 焦贛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虛。不見蹤跡,使伯心憂。” 前蜀 韋莊 《虎跡》詩:“白額頻頻夜到門,水邊蹤跡漸成群。” 宋 蘇軾 《蔡州道上遇雪》詩之二:“蹤跡尚可尋,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蹤跡含沙射,銷骨讒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說發覺後,如何領著眾人追尋,不見蹤跡。”

  2. 行蹤。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淮南王 ﹞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蹤跡連王,王使人候伺 漢 公卿,公卿請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贈歐陽詹》詩:“為客囊無 季子 金,半生蹤跡任浮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娥》:“猶冀父母尚在人間,隨在探訪,而終無蹤蹟矣。” 清 李漁 《慎鸞交·首奸》:“凡有蹤蹟可疑及陰行魘魅者,即是奸黨。”《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訪 重耳 蹤跡,知其在 楚 ,已數月矣。”

  3. 事物所遺留的痕跡。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又檢溫鐺中猶如常酒氣,瓦盆中被水湯無氣,都不見藥蹤跡,竟不測何所因託。”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洛陽染工見鬼》:“尋之數日,果見有枯井蹤跡。掘之,得所棄屍。” 章炳麟 《文學說例》:“若夫地處要荒,開化稍後,君臣既立,而酋長時代之遺語,蹤跡未亡,則其名號,又多錯雜。”

  4. 前人的遺蹟。多指操行、學術、書畫而言。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臥耳。”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凡字之為體,緩不如緊,潤不如密,斜不如正,濁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輕。考古人蹤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順之 《與李少卿中麓書》:“ 會稽 禹穴 之間, 龍門 太史蹤跡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 交往;來往。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交遊蹤跡詭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六:“臣與 修 蹤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惲敬 《答蔣如松書》:“今又三易寒暑矣,與足下蹤跡不可謂不疏。”

  6. 行動;行為。

    明 徐渭 《女狀元》第三出:“後來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這箇小印記兒,入他罪不得,他既有這樣蹤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當下師徒五個人,因見這兩人蹤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學朋友,不可當面錯過,於是仍舊坐下,查看他們的行動。” 茅盾 《曇》五:“父親近來的行動在她這面沒有好的印象,而且父親近來又常常查問她的蹤跡;她實在不願意見他。”

  7. 指起居、供職。

    清 葉廷琯 《吹網錄·開趙埋銘》:“觀 趙 生平,不愧為忠義奇傑之士,且蹤跡在吾 吳 最久。”

  8. 來歷;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濮州女子》:“遂攜至家,拜母。母疑其蹤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鄔生艷遇》:“﹝麗人﹞笑曰:‘郎志在美婦,妾志在情郎,偶聽高吟,知情之所鍾,故冒嫌學私奔之 紅拂 ,郎何必嘵嘵詢蹤跡。’”

  9. 按行蹤影跡追查、追尋。

    《史記·孟嘗君列傳》:“ 湣王 乃驚,而蹤跡驗問, 孟嘗君 果無反謀。” 明 方孝孺 《大司農張公行狀》:“妖寇有敗而微服行乞民間者,後就擒,吏蹤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論誅之。”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雜記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婦養育之恩,使人蹤蹟之。其婦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題畫》:“恐為 許 兵蹤跡,故又買舟南來。” 郭沫若 《十批判書·前期法家的批判》:“但從這兒可以蹤跡出兩個淵源。 李悝 、 吳起 、 商鞅 都出於儒家的 子夏 ,是所謂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屬於 黃 老 學派。”

  10. 亦作“蹤跡”。見“ 蹤跡 ”。

  11. 亦作“蹤蹟”。見“ 蹤跡 ”。

[蹤跡]百科解釋

【詞目】蹤跡【拼音】zōng jì【釋義】(trace;track;footprint;vestige)行動所留下可察覺的形跡不留蹤跡詭蹤跡。——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東周列國志》第三回:“巡到瓊台,不見幽王褒姒蹤跡” 。韓偓《蹤跡》:“東烏西兔似車輪,劫火桑田不復論。唯有風光與蹤跡,思量長是暗銷魂。”東兔西烏: 謂月亮東升,太陽西落,表示時光不斷流逝。古代神話中說太陽中有三足金烏,月亮中有玉兔,因以烏、兔代指日月。 更多→ 蹤跡

[蹤跡]英文翻譯

T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