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以諷喻為意。
用含蓄的話暗示。
規勸諷諭。
諷喻匡贊。
諷喻而使之醒悟。
謂婉言勸使。《舊唐書·僕固懷恩傳》:“ 遵慶 既至, 懷恩 抱其足號泣而訴, 遵慶 因宣聖恩優厚,諷令入朝, 懷恩 許諾。”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 曾易之 ﹞知 信州 玉山縣 ,坐法失官。閒居十餘年,執政憐之,諷令至京師。”
暗示、脅迫。
誦念佛經。《新唐書·王縉傳》:“禁中祀佛,諷唄齋薰,號‘內道場’。” 清 陳維崧 《萬年歡·贈宋子猶先生七十次朱致一原韻》詞:“菰蘆景略誰知,向窗前諷唄,肆上丸藥。”
背誦。倍,通“ 背 ”。
背誦。
謂托物以寄諷諭之意。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三:“ 延年 《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沉醉似埋照,寓辭類托諷’。”按,《文選·顏延之<五君詠>》作“託諷”。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三:“若 權文公 所論‘池塘’、‘園柳’二語,托諷深重,為 廣州 之禍張本。”
諷誦修持。
諷喻之意。
1.以“比”的藝術手法進行諷喻。 2.謂詠詩。
背書。《漢書·藝文志》:“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文字》:“古者,十年入國小,學書計,十七能諷書九千字,乃得為史。”
諷讀。
諷誦稱說。
諷誦之席。指學肆。
諷喻
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