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
- sòng
- 訁
- 9
- 金
- 誦
- YCEH
[誦]基本解釋
1.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念:~讀。背~。~詩。
2.稱述,述說:“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之”。
3.詩歌:作~(作詩)。
4.怨謗。
[誦]詳細解釋
〈動〉
(形聲。從言,甬( yǒng)聲。本義:背誦、朗讀)
同本義
誦,諷也。——《說文》。徐鍇曰:“臨文為誦。”
興道諷誦言語。——《周禮·大司樂》。注:“背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
春誦夏弦。——《禮記·文王世子》
宴居有師工之誦。——《國語·楚語》
子路終身誦之。——《論語·子罕》
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真誠之勞矣。——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熟讀成誦;過目成誦;背誦;誦經;記誦(默記和背誦);誦篤篤(嘰嘰咕咕,嘟嘟嚕嚕);誦詠(誦讀吟詠);誦詩(誦讀《詩經》);誦說(誦讀解說);誦數(誦讀熟習經書);誦諫(誦讀詩歌以作為勸戒);誦憶(背誦並記住);誦號(高聲誦經)
述說,發表詳細內容
聊為足下誦其所聞。——唐· 韓僉《答陳生書》
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為王誦之。——《孟子·公孫丑下》
通“頌”。頌揚
本原事業,只誦功德。——秦《泰山刻石》
使百姓歌誦,史官紀德。——《後漢書·何敞傳》
垂流億載,世世嘆誦。——漢《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
又如:誦德(頌功。頌揚功德);誦法(稱頌效法);誦烈(頌揚功業)
通“訟”。公開
平陽侯馳語太尉 周勃, 勃尚恐不勝,赤敢誦言誅之。——《漢書·高后紀》
又如:誦言(公然言說)
以婉言、隱語諷諫 。如:誦言(諷勸自己的言語);誦訓(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師所諷誦的諫言)
〈名〉
詩篇
吉甫作誦,穆如清風。——《詩·大雅·烝民》
[誦]百科解釋
誦是我們學習的一種方法,是我們國小時必用的方法,比如我們在國小時的朗誦,背誦。進入中學以後這樣的方法就少用了,尤其是在高中,但我們的學習離不開誦,不管是朗誦,背誦,在我們的人生路上需要誦來伴隨著我們。 更多→ 誦
[誦]英文翻譯
recite, chant, rep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