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口吶”。說話遲鈍。《後漢書·黨錮傳·劉儒》:“ 郭林宗 常謂 儒 口訥心辯,有珪璋之質。” 南朝 梁元帝 《謝東宮賚麈尾等物啟》:“ 揚雄 口訥,本貴談端。”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譚九》:“ 譚 年少口訥,不能致詰。” 魯迅 《吶喊·阿Q正傳》:“﹝ 阿Q ﹞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 羽陽 《創造語言》:“只消我們曾經有一次見過……相互辱罵的情形,我們就會知道,這種感情上的升華,怎樣教最口吶的人爆炸出最尖刻的話語。”
說話遲鈍
1.指人質樸而不善辭令。 2.泛指質樸,無文飾。 3.指木訥的人。
1.說話遲鈍且結結巴巴。 2.謂不善言辭。 3.指文字佶屈聱牙。
言語謹慎、遲鈍。
拘謹而又不善於說話。訥,語言遲頓,不善講話
遲鈍笨拙。
亦作“慤訥”。謹慎寡言。
老實,不善談吐。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胭脂》:“ 鄂 為人謹訥,年十九歲,見客羞澀如童子。”
因羞慚而說不出話。
不善言辭,沉默少言。
謂羞於啟齒。
鄙野遲鈍。
質實木訥。
才智平庸,言語遲鈍。
木訥樸實。
謂言語遲鈍,品格正直。
瘦弱遲鈍。
亦作“拙吶”。謂才疏口拙,不善應對。多用作謙詞。
亦作“澀吶”。說話、寫文章遲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輕詆》:“ 王右軍 少時甚澀訥。在大將軍許, 王 庾 二公後來, 右軍 便起欲去,大將軍留之,曰:‘爾家司空、 元規 ,復可所難?’”《宋書·劉懷肅傳》:“ 懷肅 次弟 懷敬 , 澀 訥無才能。”《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七年》:“ 齊主 言語澀吶,不喜見朝士。” 宋 蘇軾 《謝呂龍圖》之二:“臨紙澀訥,情不能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