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服。
指衣冠楚楚的士大夫、讀書人。 康有為 《聞菽園居士欲為政變說部詩以速之》:“聞君 董狐 説小説,以敵八股功最深;衿纓市井皆快覩,上達下達真妙音。” 陳去病 《論戲劇之有益》:“凡衿纓冠帶之倫,苟其稍具普通知識,固罔不知戴異族之為非。”
1.比喻近旁。《新唐書·苑君璋傳》:“今糧盡眾攜,不即決,恐衿肘變生, 孝政 不忍見禍之酷也。”2.謂衣襟與袖子。 宋 劉克莊 《念奴嬌》詞:“彷彿 曾子 當年,商歌滿屋,衣不完衿肘。”自注:“ 曾子 捉衿而肘見。”
施衿結褵。古代女子出嫁時,由母親將佩巾繫上女兒領衿的一種禮節。
衿與袖相連,因用以比喻親密的友誼。
胸襟,心靈。
文人中的惡棍。指訟棍。
衣領和咽喉。比喻要害之地。
內心。
胸中的打算。
猶心期。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期許。
1.衣帶。 2.比喻形勢回互環繞的要害之地。 3.引申為防守險要之地。
心情,情懷。 清 吳偉業 《梅村詩話》六:“近年以來,蓬轉江湖, 仲宣 登樓,衿情難忍; 嗣宗 懷抱,歌哭無端,未極斐然,不無驅染。”
系甲。謂不解甲。《左傳·襄公十八年》:“﹝ 齊殖綽 、 郭最 ﹞皆衿甲面縛,坐於中軍之鼓下。” 杜預 注:“衿甲,不解甲。”《北史·周紀下·武帝》:“ 延宗 眾散,衿甲軍門。”《資治通鑑·梁武帝太清元年》:“掬指舟中,衿甲鼓下,同宗異姓,縲紲相望。”
謂地勢衝要;亦指要害之地。
指秀才。亦泛指年輕的讀書人。 清 黃本銓 《梟林小史》:“城中設義學。賊欲羈縻諸衿士,使二十餘人分教之。”
襟懷相合的好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顧孟著 嘗以酒勸 周伯仁 , 伯仁 不受。 顧 因移勸柱而語柱曰:‘詎可便作棟樑自遇?’ 周 得之欣然,遂為衿契。” 清 朱彝尊 《曹先生溶輓詩》:“投分懷衿契,忘年比漆膠。”
儒生中的耆老。
指青年學子。語出《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毛 傳:“佩,佩玉也。士佩瓀珉而青組綬。” 明 李東陽 《擬進<憲宗純皇帝實錄>表》:“衿佩三千,聽橋門之警蹕;豆籩十二,增 闕里 之褒崇。”
古代男女繫於衣帶上用於佩飾的小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