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   [kē dǒu]
[蝌蚪]基本解釋
蛙或蟾的幼蟲。如:蝌蚪書(古文字型的一種。筆畫多,頭大尾小,形如蝌蚪,故稱);蝌蚪文字(又叫蝌蚪篆文、蝌蚪鳥跡。即指蝌蚪書)
[蝌蚪]詳細解釋
亦作“ 蝌斗 ”。蛙或蟾蜍的幼蟲。
《南史·文學傳·卞彬》:“蝌斗唯唯,羣浮闇水。”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四·蝌蚪》:“蝌蚪生水中,蝦蟇,青鼃之子也……蝌蚪狀如河豚,頭圓,身上青黑色,始出有尾無足,稍大則足生尾脫。” 清 陳維崧 《點絳唇·夜宿臨洺驛》詞:“晴髻離離, 太行 山勢如蝌蚪。”
指蝌蚪書。
宋 蘇軾 《鳳翔八觀·石鼓歌》:“憶昔 周宣 歌《鴻雁》,當時籀史變蝌蚪。” 元 謝應芳 《懷詹國遠》詩:“蝌蚪殘書補未全,齋居一榻坐來穿。” 清 龔自珍 《古史鉤沉論二》:“ 孔 壁既彰,蝌斗煌煌,匪 籀 而 倉 ,蓋憲章者 文 武 ,而匪憲章 宣王 ,史之小罪三。”參見“ 蝌蚪書 ”。
[蝌蚪]百科解釋
蝌蚪(英文:tadpole ) 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以群居為主。當蝌蚪成熟了,它們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然後(對於蛙和蟾蜍)則透過細胞凋亡(控制細胞死亡)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 更多→ 蝌蚪
[蝌蚪]英文翻譯
tadp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