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脣鼓舌
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遊說。亦泛指多言,賣弄口才。《莊子·盜跖》:“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魏書·蕭衍傳》:“曲體脅肩,搖脣鼓舌,候當朝之顧指,邀在位之餘論。”亦作“ 搖唇鼓舌 ”。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高俊入冥》:“又一女反縛,以鉗鉗其舌。吏曰:‘生前好搖唇鼓舌者。’”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梁生》:“ 梁兄 眼大如豆,乃亦搖唇鼓舌,吹毛求疵,那足為月旦評!”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那些人除掉搖唇鼓舌之外,實在也沒有多么大的本領。”亦省作“ 搖脣 ”、“ 搖鼓 ”、“ 搖唇 ”。《北史·尉瑾傳》:“好學 吳 人搖脣振足,為人所哂。”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五:“凡封章建議,務更張、喜激昂輩搖鼓捭闔,公悉屏之。” 章炳麟 《文學總略》:“ 戰國 從橫之士,抵掌搖唇,亦多積句,是則耦麗之體,適可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