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然   [sù rán]
[肅然]基本解釋
1.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2.嚴肅謹慎的樣子
[肅然]詳細解釋
恭敬貌。
《大戴禮記·主言》:“ 曾子 懼,肅然摳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孫也。’”《漢書·禮樂志》:“百官侍祠者數百人,皆肅然動心焉。” 清 侯方域 《新遷顏魯公碑記》:“而兒童走卒或游臥嬉戲其下,亦從而拱揖拜跪,肅然如見其人焉。” 蕭乾 《一本褪色的相冊·未帶地圖的旅人》:“他指給我看那地點時,我肅然脫下了帽。”
畏懼貌。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三》:“奏雖寢,朝廷肅然敬憚之。”《太平御覽》卷三九三引 南朝 梁 沉約 《俗說》:“ 王僧敬 兄弟列坐齋中,見之若神;小人從戶前過,皆肅然毛豎。” 宋 蘇軾 《後赤壁賦》:“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編·畿輔·京師舊城》:“其塔至今完好,像設木石,堅緻古樸,風鈴四徹,聽之心魂肅然。”
嚴肅認真;莊嚴。
《荀子·強國》:“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漢 賈誼 《新書·容經》:“軍旅之容,湢然,肅然,固以猛。”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拘屍那揭羅國》:“婆羅門遂以所宿之房,塗香灑掃,像設肅然,其敬如在。”《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獨到了狀元拜祭酒,那祭酒卻是要肅然無聲安然不動的受那四拜。” 魯迅 《華蓋集·這個與那個三》:“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 中國 將來的脊樑。”
指安定平靜,秩序良好。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下》:“進善退惡,風教肅然。”《南齊書·皇后傳·高昭劉皇后》:“嚴正有禮法,家庭肅然。”《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庭無閒雜,內外肅然。”
微風吹動貌。
《史記·孝武本紀》:“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也。”《續談助》卷三引《漢武故事》:“神君最貴者大夫,次大禁司命之屬,皆從之。非可得見,聞者音與人等,來則肅然風生,帷幄皆動。”
蕭瑟貌。
宋 蘇軾 《颶風賦》:“庭戶肅然,槁葉蔌蔌,驚鳥疾呼,怖獸辟易。”
山名。在 泰山 東麓。
《史記·孝武本紀》:“丙辰,禪 泰山 下阯東北 肅然山 ,如祭后土禮。” 南朝 宋 謝靈運 《泰山吟》:“登封瘞崇壇,降禪藏 肅然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二·濟南府》:“ 肅然山 ,州( 泰安州 )東北七十里……其東南即 萊蕪縣 界,山勢巍峩,對之肅然,因名。”
[肅然]百科解釋
肅然,漢語辭彙。拼音:sù rán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見《大戴禮記·主言》:“曾子懼,肅然摳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孫也。’” 更多→ 肅然
[肅然]英文翻譯
A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