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習慣。指某種事情經常去做,或某種現象經常看到,也就覺得很平常了。
謂習慣於不好的東西而成風尚。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盃觴路酌,絃歌行奏,轉相高尚,習非成俗。”
俗:習慣。 長期以來就是這樣做,成了習俗。
對某些錯誤事情習慣了,反以為本來就是對的。
習:習慣;焉:語氣詞,有“於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風:風氣。習慣了,就形成了風氣。
猶言習慣若自然。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序致》:“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盪。”
猶言習與性成。《孔叢子·執節》:“作之不變,習與體成,則自然矣。”
性:性格。長期習慣於怎樣,就會形成怎樣的性格。有習慣成自然的意思。
猶言習焉不察。 清 沈德潛 《說詩晬語》卷下:“改漫爲熳,不知起於何時?焉烏成馬,習焉不覺,殊可怪也。”
猶言習焉不察。清 梁章鉅 《浪跡續談·孫白谷》:“此實傳庭,又或誤以爲‘傅庭’,耳食之徒,遂習焉弗察耳。”
指習慣於規。
猶言習以為常。明 沈德符 《野獲編·勛戚·沈祿》:“蓋承 成化 以來,濫授冗員,俱以中旨批出,遂習爲故常,不以爲怪也。”
見“ 習非成是 ”。
本作“習俗移性”。謂風俗習慣可以改變人的本性。《晏子春秋·雜上二三》:“ 嬰 聞:汩常移質,習俗移性。”《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 安定 山谷之間, 昆戎 舊壤,子弟貪鄙,豈習俗之移人哉!” 李善 註:“言豈隨懷安貪鄙之俗,而移人之本性者哉!”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後序》:“嗟嗟,習俗移人,賢者不免;是非所判,行路皆知!”
風俗習慣可以改變人的習性。
見“ 習焉不察 ”。
見“ 習慣成自然 ”。
1.原謂養成習慣即成本性。北齊 劉晝 《新論·風俗》:“人居此地,習以成性,謂之俗焉。” 唐 白居易 《策項》:“臣聞人無常心,習以成性;國無常俗,教則移風。”2.一般用以指壞習慣不易改變。 宋 司馬光 《乞罷保甲招置長名弓手札子》:“鄉村無賴子弟……飲博遊蕩,習以成性。”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三:“由是而之習以成性,居官則不畏三尺,任職則不畏簡書,攫金則不畏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