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 支左詘右 ”。
1.短缺。清 林則徐 《諄勸殷富平糶並嚴禁牙行鋪戶囤米抬價告示》:“來多去少,應無短絀之虞。” 鄭觀應 《盛世危言·銀行上》:“市面銀根短絀,可藉本行匯票流通,以資挹注。” 茅盾 《子夜》二:“你想,成本重,銷路不好,資本短絀,還有什么希望?”2.猶短拙,短淺。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一:“凡全 滇 屬員中,有虧短者,有才具短絀者,有年邁者,本管道府即具報,委令運銅。”
殫屈,匱乏。
謂人事之降升。 絀,通“ 黜 ”。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考功名》:“天子歲試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絀陟,命之曰計。”《三國志·魏志·劉馥傳》:“年從十五,皆入太學。明制絀陟榮辱之路。”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二:“賞罰絀陟,立見榮辱;生死窮通,互分得失。”
見“ 斥黜 ”。
貶逐之臣。絀,通“ 黜 ”。
遭到貶黜。
見“ 退黜 ”。
窮困匱乏。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三:“他的長兄雖然在做軍需處長,但當年的 廣東 經濟是異常窘絀的,軍隊的給養時常鬧著問題。”
貶退,罷黜。絀,通“ 黜 ”。
謂極其窘困。
困厄;閉塞。
疏遠貶斥。
睏乏拮据。
奔逃廢黜。
見“ 削黜 ”。
同“ 放黜 ”。 宋 王安石 《上執政書》:“自請於天子,以待放絀而歸田裡。”
猶撙詘。
貶退。
睏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