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度使   [jié dù shǐ]
[節度使]基本解釋
古代集地方軍政大權的官職。唐初在邊境設定。後遍設於內地,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節度使的兵權。成為一種榮銜
[節度使]詳細解釋
官名。
唐 初沿 北周 及 隋 舊制,於重要地區設總管,後改稱都督,總攬數州軍事。 唐 睿宗 景雲 二年, 賀拔延嗣 為 涼州 都督,充 河西 節度使,自此始有節度使之號。其初,僅於邊地有之, 安 史 之亂後遍設於國內。一節度使統管一道或數州,總攬軍、民、財政。 宋 以節度使為虛銜, 遼 金 沿置, 元 廢。 唐 韓愈 《河南府同官記》:“其後由膳部郎中為 荊南 節度行軍司馬,遂為節度使。”《警世通言·崔待詔生死冤家》:“ 紹興 年間,行在有個 關 西 延安府 人。本身是三鎮節度使。”亦省稱“ 節度 ”。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 宣和 中復 幽州 ,乃建為 永清軍 節度,以命 郭藥師 。”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唐制節度觀察二使不並置》:“ 唐 制節度、觀察二使不並置,故節度常兼觀察處置等使。 崔珙 為 鳳翔 隴州 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三》。
[節度使]百科解釋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鏇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卷唐紀二十六有載: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區書記和司令職位。 更多→ 節度使
[節度使]英文翻譯
governor of one or more provi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