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制手板。《管子·輕重己》:“天子東出其國四十六里而壇。服青而絻青,搢玉笏,帶玉監,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 晉 杜預 注:“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 陸德明 釋文引 徐廣 雲:“持簿,手板也。”《南史·崔祖思傳》:“瓊簪玉笏,碎以為塵;珍裘繡服,焚之如草。”《金史·輿服志中》:“自 西魏 以來,所制玉笏皆尺有二寸。”
[official clothing and tablet held before the breast by officials when received in audience by the emperor] 古代官員上朝時穿的官服和手拿的笏板
猶斂版。
水波動盪不定貌
古代君臣朝會時所執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用以指畫和記事。
木製手板。
借指孤高有致的僚屬。笏,大臣上朝時攜帶的手版。
即魚須笏。
古代大臣入朝時所執的竹製手板。
即笏頭帶。
笛孔
以笏典錢,極言清貧。
1.拿著笏板。古時臣下朝見君王或臣僚相見時,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為禮。 2.稱臣。
見“ 拄笏看山 ”。
《舊唐書·崔神慶傳》:“ 開元 中, 神慶 子 琳 等皆至大官,羣從數十人,趨奏省闥。每歲時家宴,組珮輝映,以一榻置笏,重疊於其上。”後因以“笏牀”為子孫多作顯官的典故。
南宋 朝參儀式的一種。
猶言出脫。貨物脫手;賣出。
1.宋人稱方團毬路花紋為“笏頭”。 2.“笏頭帶”的省稱。
笏,封建時代大臣朝見天子時所執的狹長的手板。“萬笏”比喻叢立的群山。
《舊唐書·崔神慶傳》:“ 開元 中, 神慶 子 琳 等皆至大官,羣從數十人,趨奏省闥。每歲時家宴,組珮輝映,以一榻置笏,重疊於其上。”後因以“笏牀”為子孫多作顯官的典故。 清 趙翼 《哭劉瀛波總戎》詩:“儒將風流鈴閣靜,郎君才藻笏牀聯。”自註:“公三子皆榮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