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
[old-style private school] 舊時私人設立的教學處處所,一般只有一個教師,實行個別教學,沒有一定的教材和學習年限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回憶我的母親》
私塾的教師
舊時鄉村私塾。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嘗至 登州 觀海市,過一村塾小憩。” 魯迅 《準風月談·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現在自然是各式各樣的教科書,但在村塾里也還有《三字經》和《百家姓》。”
舊時請老師到家裡來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
巷門兩側的房屋,古時庶民學舍所在。
舊時鄉裡間私人設立的教學場所。
古代稱東側的廳堂。
舊時鄉村的學塾。
學校。
教育宗室子弟的學塾。
猶逃學。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周克昌》:“﹝ 周克昌 ﹞至十三四歲,丰姿甚秀,而性不喜讀,輒逃塾。” 清 龔自珍 《丙戌秋作獨游法源寺尋丁卯戊辰間舊遊遂經過寺南故宅惘然賦》:“髫年抱秋心,秋高屢逃塾。”
指鄉學。
門外西側的堂屋。
1.指閭門兩側之堂,為鄉里教化之所。2.家塾。舊時家庭延師授課的地方。
舊時免收學費的私塾;亦見義學
私塾。
《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 ”後因以“庠塾”泛稱地方學校。
古代鄉間學堂
由地方或團體設立的塾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