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理。 盜賊也有他們的那一套道理。
《呂氏春秋·自知》:“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後以“盜鍾掩耳”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公平》:“爲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聞,此猶捕雀而掩目,盜鍾而掩耳者,只以取誚,將何益乎?”《雲笈七籤》卷九十:“若人不知則鬼神知之,鬼神已知而雲不知,是盜鍾掩耳之智也。”亦省作“ 盜鍾 ”。 南朝 梁 任昉 《勸進今上箋》:“惑甚盜鍾,功疑不賞,皇天后土,不勝其酷。”
比喻奸惡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盜憎主人”。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同“盜鐘掩耳”。
盜:盜竊;鍾:古代一種樂器。 偷鍾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以之為因小眚而遭讒被疑的典實。
盜:竊取;名:名譽;欺:欺騙。竊取名譽,欺騙世人。
謂盜賊公開作案,無所忌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盜賊公行,而夭厲不戒。” 宋 蘇軾 《論河北京東盜賊狀》:“盜賊自知不死,既輕犯法,而人戶亦憂其復來,不敢告捕,是致盜賊公行。” 明 方孝孺 《潼關》詩:“ 潼關 將軍才且武,五千士卒健於虎;朝廷養汝為阿誰,盜賊公行如不睹。”亦作“ 盜竊公行 ”。 宋 王十朋 《論林安宅札子》:“事無大小皆委於吏,獄訟繁興而不能決,盜竊公行而不能治。”
盜:竊取;名:名譽、名稱;暗:黑暗。 在黑暗時代竊取好的名譽。指奸佞之人在亂世乘機騙取聲譽。
跖:人名,傳說是先秦時起義軍領袖,封建社會稱之為盜跖,代指壞人;物:物品。指盜賊搶劫來的東西。
比喻以不正當手段獲益。
主人:物主。盜賊憎恨被他所盜竊的物主。比喻邪惡的人憎恨正直的人。
比喻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東西
玉:貴物。鉤:賤物。比喻一切大小竊取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