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或動物體內由於外傷、膿腫,在內臟與體表或臟器之間形成的管道。病灶分泌物由此管流出。
痀僂,彎曲。 清 趙翼 《游獅子林題壁》詩:“躨跜如見奇獸蹲,痀瘻似逢老人叱。” 清 龔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痀瘻丈人石戶農,嶔崎 楚 客,窈窕 吳 儂。”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五章:“生活把他磨難得背部略顯痀瘺。”
即痔漏。 晉 王羲之 《鷹嘴帖》:“鷹嘴爪炙入麝香,煎酥,酒一盞服之,治痔瘻有驗。”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上·石燕》:“治腸風痔瘻年久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上·虎脛骨》:“痔瘻脫肛,蜜炙丸服。”參見“ 痔漏 ”。
一種病。直腸接近肛門處發生膿腫,形成瘺管,有的在肛門附近有開口,流膿血。通稱漏瘡或痔漏
病名。即瘰癧。淋巴腺結核症。《靈樞經·寒熱》:“ 黃帝 問於 岐伯 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何氣使生?’ 岐伯 曰:‘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參見“ 鼠病 ”。
痿痹和頸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