瘞藏   [yì cáng]
[瘞藏]基本解釋
1.亦作“瘞臧”。指殉葬品。 2.亦作“瘞臧”。隱藏;埋藏。 3.埋葬。
[瘞藏]詳細解釋
亦作“ 瘞臧 ”。指殉葬品。
《管子·侈靡》:“有差樊,有瘞藏,作此相食,然後民相利,守戰之備合矣。” 尹知章 註:“瘞藏,謂古之樊者,或藏以金玉,或以器物,此棺槨之次浮也。”《漢書·劉向傳》:“及 秦惠文 、 武 、 昭 、 嚴 、 襄 五王,皆大作丘隴,多其瘞臧,鹹盡發掘暴露,甚足悲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庚娘》:“終日間,得金百,於是葬諸南郊。好事者,為之珠冠袍服,瘞藏豐滿焉。”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還有各種犧牲的包裹(‘次浮’),各種儀仗(‘差樊’),各種殉葬品(‘瘞藏’),這些都可以使有關的手藝人得到生活資料。”
亦作“ 瘞臧 ”。隱藏;埋藏。
《漢書·貢禹傳》:“ 武帝 時,又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填後宮,及棄天下, 昭帝 幼弱, 霍光 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臧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臧之。”《新唐書·裴寬傳》:“﹝ 韋詵 ﹞休日登樓,見人於後圃有所瘞藏者,訪諸吏,曰:‘參軍 裴寬 居也。’與偕來, 詵 問狀,答曰:‘ 寬 義不以苴污家,適有人以鹿為餉,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瘞之。’” 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一:“金幣自隨,穀不可徙,隨在瘞藏。”
埋葬。
《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七》:“山陵封域之內,先有丘墳,合令子孫改卜,舊例給其所費;無子孫者官為瘞藏。” 宋 葉適 《朝請大夫陳公墓志銘》:“喻寺觀憩徙者,死為瘞藏。”
[瘞藏]百科解釋
報錯 更多→ 瘞藏
[瘞藏]英文翻譯
Bury Tibet